百川匯海致敬經典 著名文藝評論家謝冕開講百年新詩
——首期“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在京開講
百川匯海萬物生姿 ,返本開新致敬經典。 6月10日下午3時,由北京海淀區委宣傳部、海淀區文聯、海淀區文化委主辦,海淀區作協、海淀區文化館承辦,中國作家網、《中華英才》雜志社、北京絲路文化發展協會、國人書院協辦的系列公益主題大講堂“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講座在北京海淀文化館小劇場開講。
北京市海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名杰出席了活動并祝詞,海淀區文聯主席苗地、副主席葉宏奇等主辦單位有關領導到場聆聽。在京的著名作家、評論家、中關村海歸文學社團,海淀小作家協會,海淀高校文學社團聯盟,社會文學愛好者兩百余人在現場聆聽講座。
著名文藝評論家謝冕先生開講“百年新詩”
首期“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邀請著名文藝評論家謝冕作主講人。謝冕現為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院長,《新詩評論》主編。是1980年代以來迄今40年間中國大陸最為重要最有影響力的詩歌評論家。
“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現場座無虛席
86歲的謝冕老師以《百年新詩回望》為題,從百年心結、百年堅守、百年期待三個方面娓娓道來。就為什么用白話詩代替舊體詩,他指出新詩用白話寫作,中國詩用漢語寫作的傳統沒有變,只不過舊詩用古典漢語,新詩用現代漢語;新詩破除格律,因為現代新名詞裝不進舊格律;中國詩注重表達情感、注重“詩言志”的作用沒有變,舊詩主張興觀群怨,新詩同樣注重教化民眾、啟迪民智。其次,詩歌表達自由的心靈;新詩追求個性解放,表現自我,這和李杜等傳統舊詩截然不同,無論怎樣曲折,新詩詩人都在堅守著自由的心靈,如郭沫若、牛漢等。最后,他對當代詩人的整體現象做出批評并給予期望,他認為當代詩歌規模太小、格調太低,大多寫小悲哀、小歡樂、小境界,還相當自我欣賞,囿于小趣味,“兒女情多,風云氣少”;當代有些詩語言粗糙、用詞泛濫,不注重語言的考究,應該向古典詩歌學習語言的精煉、含蓄、言外之意等;詩歌是文學中的音樂、音樂中的文學,詩歌應該有音樂性,有節奏感;詩就是跳舞,散文才是散步,應保持詩歌的文體特征,而如今大多當代詩歌差強人意,沒有節奏感,沒有音樂性!謝冕先生深入淺出,鞭辟入理的分析與解讀,貫注了深刻的問題意識、時代意識。
隨后由海淀作家柏荷朗誦了謝冕先生的作品《讀書人是幸福人》,生動傳達了讀書人詩意美好,引人深思,深深感染、感動了現場觀眾。
《讀書人是幸福人》作品朗誦叩動人心
在嘉賓互動環節中,著名文學評論家張志忠作為特邀互動嘉賓,與恩師謝冕和在場觀眾一起分享了百年新詩、熱愛生活、北大情緣話題,將他與老師謝冕及北大的故事分享給觀眾,并在接下來的觀眾提問過程中,師生二人對觀眾所提問題進行解答,現場觀眾踴躍舉手提問,將會場氣氛推向高潮。在談及人生詩意時,謝冕先生生動地詠誦“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既詮釋孔子“吾與點同”的惰懷,也表述了自己詩意人生的志趣。
針對一位學生提問的“不把古代文學撿回來,現在會是什么樣”時,謝冕老師擲地有聲地答道“不能丟古文學”,引起觀眾的一致認同,現場熱烈的掌聲持久不衰。在剛剛過去的高考,“詩詞”入題,引發了熱議,催升了社會關注詩歌的熱度,在一定程度上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有了積極的導向意義。值此,“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首講邀請謝冕老師開講詩歌百年,不僅是作家群體對社會和時代的積極導向、回應,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身體力行、有力引導,意義甚殊。
首期“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在意猶未盡中結束,熱愛文學的觀眾紛紛上臺與謝冕先生合影留念,并表示期待接下來的大講堂,與大師一同探討文學。
著名文學評論家張志忠與恩師謝冕同臺互動
謝冕先生與現場嘉賓合影留念
著名文藝評論家謝冕與現場觀眾親切合影
“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系列講座由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著名文藝理論評論家陳曉明,首都師范大學、著名文學評論家張志忠,著名作家、海淀區作家協會主席石鐘山擔任文學顧問;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播崔志剛擔任藝術顧問。系列講座將陸續邀請活躍在當代文壇上的最著名作家、文藝理論家、港臺作家以“師說”的名義走上講臺,每月一講。以全新的視聽效果,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強調“師者”與受眾者的互動,呈現不一樣的文學現場,為文學夢想助力,讓文學的夢想揚帆起航,讓文學的光輝照亮未來。旨在通過作家大講堂的講座及文學互動,通過全媒體手段,達到文學傳播目的,最終提高文學愛好者的欣賞、創作水平,為全民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中國夢”提供源泉動力! (金松 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