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匯海萬物生姿:著名作家劉慶邦詮釋“生命與寫作”
——“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第二期在京開講引發熱烈反響
百川匯海萬物生姿,返本開新致敬經典。在浮躁又充滿誘惑的時代里,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寫作就是一場修行。那么,“生命與寫作”又有著怎樣深刻的鏈接呢?2017年7月8日下午,由北京海淀區委宣傳部、海淀區文聯、海淀區文化委主辦,海淀區作協、海淀區文化館承辦,中國作家網、《中華英才》雜志社、國人書院協辦的公益主題大講堂“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系列講座第二期在海淀區文化館開講。著名作家、中國煤礦作協主席、北京作協副主席劉慶邦先生蒞臨現場,以自己切身的寫作歷程闡述“在哪里寫作”,與現場觀眾深入交流“生命與寫作”這個文學永恒的命題。
海淀區文聯主席苗地、副主席葉宏奇等主辦單位領導到場聆聽。承辦方海淀區作協多位負責人、作家參加了活動,中關村海歸文學社團,海淀區小作家協會,海淀高校文學社團聯盟,社會文學愛好者兩百余人在現場聆聽講座。
著名作家劉慶邦作客“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
“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第二期講座主題為《在哪里寫作》,由中國煤礦作協主席、北京作協副主席、一級作家、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劉慶邦先生主講。劉慶邦先生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遠方詩意》等九部中短篇小說集及《走窯漢》等散文集。其多篇小說獲得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提名,其小說《神木》改變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劉慶邦先生的多篇作品還被譯成英、法、日、俄、德、意大利、西班牙等外國文字,共有六部外文作品集,被譽為“當代中國文學短篇王”。
在半個小時的主題講座中,劉慶邦先生以自己親身的寫作經歷深入詮釋“生命與寫作”這個深刻的命題,講述了他幾十年“在哪里寫作”的創作歷程、心路歷程:從年輕時在 “燈頭如一粒小黃豆、搖搖欲墜”的煤油燈下開始走上寫作之路,在煤礦當礦工時在床鋪上寫作,在自家的廚房里“每天聞著醬油味、醋味甚至煤油味”寫作,在日壇公園靠著大樹寫,一直到在美國西雅圖、俄羅斯莫斯科、摩洛哥寫作……不管到哪里他都始終沒有放棄寫作。繼而,劉慶邦先生地鄭重地說道:“在這么多地方寫作,我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地方沒有說到,這個地方在哪里?在我心里,不管環境怎么樣?不管換多少地方,不論到哪里都是在我心里寫作。我們寫作都是從個人出發,從內心出發,只要我們心里有才能寫出東西;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心里沒有,條件再好也寫不出來。”此言一出,引發了在座作家、文學愛好者的強烈共鳴,現場觀眾不約而同報以熱烈的掌聲。他深切地說道:“寫作是一種心靈的勞動和內在的生活”,“這個內在的生活就是一個心靈性的創造,就是通過我們的寫作,不斷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不斷拓展我們心靈的疆域。通過寫作不斷的完善自己,使自己的人性更善良,使自己的心靈更高貴,達到一個完善自己的目的。”并引用了史鐵生的話:“寫作,寫來寫去,最終都是寫我們自己。”言簡義豐,詮釋了他對“生命與寫作”的深刻體悟。
隨后,來自首師大二附中的兩位同學現場演繹了由劉慶邦先生作品《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片段。短短幾分鐘的“二度創作”,勾起了劉慶邦先生對當時創作過程的回憶。
在嘉賓互動環節中,《青年文學》主編張菁作為特邀互動嘉賓,與劉慶邦先生就“生命與寫作”、“生活與寫作”展開了熱烈互動。
張菁從一個特別小的、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作為切入點,講述了她所體驗的“生活與寫作”的故事。針對經常有人問的“如果我的生活沒有那么驚心動魄,我該怎樣寫作。”的問題,張菁引述了著名作家卡爾唯諾說:“我的閱歷很少,我的經歷很少,但是我的閱歷很多,我不可能連續經歷兩次戰爭,但是我一直要寫作下去。”從重新品讀《賣火柴的小女孩》出發,張菁與現場觀眾分享了她的感悟:“文學從來不是單純的提供給我們一個光明的范本。但是文學讓我們永遠愿意去追尋光明,永遠愿意去相信,有那么一份希望,有那么一個充滿光亮的地方。”
隨后,張菁與現場觀眾分享了她“印象最深”的劉慶邦先生的作品《走窯漢》,解構了作品“對于人性豐富和復雜性的挖掘”,以及作品的懸念、環環相扣,“我們都是被慶邦老師那支筆深深的拽著,我們總在考慮下一步會發生什么。”
《青年文學》主編張菁與劉慶邦先生熱烈互動交流
劉慶邦先生提出:“好的短篇都是虛構的,是在現實故事結束的地方開始這篇小說。”并講述了創作時的心路歷程和心理狀態。“這部小說寫了人性的豐富和復雜……寫的時候很緊張。當時年輕,寫這類小說需要調動自己的激情,有時候寫到自己心跳。”
就主持人杜東彥“選擇作品的時候看中的是什么?”的提問,張菁以小說為例,從人物、思考力、結構、故事等要素考量。人物即“作者的閱歷”,塑造的人物是否具有豐富性和復雜性。思考力,即“表象背后如何看待這個世界,跟這個世界如何相處,如何去思考,是真正考量一個作家是否能夠立得住、背后的那個力量。”結構,包括插敘、倒敘、回敘,可能還有首尾相連。寫作是創造性的活動,寫作是一種感知力。結構“也是一種創作力。”故事,考量的是創作者的邏輯能力。劉慶邦老師這個作品好就好在“他會把這個作品講圓,告訴你真正是怎么回事。”
劉慶邦先生還就短篇小說的創作與現場觀眾分享了他獨特的體會,之所以喜歡寫短篇,是因為“短篇小說是自己認知世界、把握世界的一個方式。”他提出,“一個作家,語言是一個作家的看家本領”。什么樣的語言算是好語言?有幾個衡量的標準:一是有味道的語言。“這個味道是一個作家的呼吸,是一個作家形成的氣場。”“好作家的語言都是有味道的語言。”第二,好的語言是有靈性的。“比如孫悟空拔下身上的一縷猴毛一吹說變,變出很多猴子幫助孫悟空打妖魔鬼怪,關鍵不是它的猴毛,關鍵是它這一口氣。這口氣就是孫悟空的靈氣,吹一口氣才使它的猴毛注入靈氣,才變得活靈活現起來,才變出很多猴子跟要妖怪打仗。”“作家也是一樣,要對我們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要注入靈氣,這個文字才會靈動起來。”第三,好的語言是一個陌生化的語言。“在使用語言的時候要追根求源,找到它的根,找它真正的字意,用好了也可能陌生化了。我們現在很多語言用來用去,會有一個思維習慣定式,有些語言被意識形態化了,如果跟著這個意識形態化走,這個語言不能翻新,不能用活,不能陌生化。”比如,用“響應”造句,“張三打了一個噴嚏,李四也響應了一個”,不用響應號召,響應噴嚏,這樣就陌生化了。
講座期間,現場觀眾踴躍提問,劉慶邦先生就現場觀眾提出的問題一一作了翔實而有深度的回答。有的觀眾就“小說故事是在沒有故事的地方寫故事,在現實故事結束的地方開始小說的虛構”提問,劉慶邦先生答道:小說的本質是虛構和想象的產物,小說和現實是不對應的,不是說現實搬過來就可以成為小說。現實只是小說要交代的部分,要在看似無文的地方寫文章。他還就 “有話則短,無話則長”進行了解釋:所謂有話則短,就是別人已經說過的話,現實中已經發生過的故事,別人已經表達過的思想,這些是有話,我們不要多說,這叫“則短”;無話則長,別人沒有講過的故事,甚至還沒有發生的故事,有可能發生的故事,別人沒有使用過的語言等,這叫“無話”。無話則長,在看似無文的地方做文,在看似沒有故事的地方虛構故事,這是小說的功能,它是虛構之物,它本質是虛構的,這樣的小說才是好小說。
當觀眾問道“怎樣把搜集來的故事寫成一部好小說時”, 劉慶邦先生用生動的比喻風趣地回答說,“搜集過來的故事,要對它進行思考。就像煤一樣,既要挖煤,又要點火,這個火種比煤更重要,這個火種就是作者對生活的認識能力。”
針對“當今非常流行的懸疑、科幻、推理、穿越小說與嚴肅文學的發展趨勢”,張菁講到:文學是人的一種內心的需要,是讓讀者在閱讀思考后能夠沉淀下來的東西,無論如何發展,我們始終注重文學的品質和小說的純良。
當現場的小朋友問道“寫小說要融入生活,那么怎樣才能正真地融入大自然”,劉慶邦先生語重心長地說“首先要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興趣;通過你手里的筆,把大自然中的那么多美好的東西表現出來。特別是城市里的孩子,更要有親近大自然的意識”;張菁則借此向觀眾深談了拜讀劉慶邦先生作品后的深切感悟,并希望小朋友們要感受多元化的生活,珍惜美好生活。
當文學愛好者問道“如何處理小說中的對話”時,劉慶邦先生回答道,小說更多的是通過心靈化的語言敘述,推動小說的發展,小說的對話是要經過精心的安排的,“好的人物對話會讓你感到人的心靈在游走。”生動而有趣的互動讓現場觀眾意猶未盡。
著名作家劉慶邦先生與“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團隊及嘉賓合影
主持人在講座結束前,引用了著名作家王安憶對劉慶邦先生的一段評價:“在劉慶邦小說中,你可以看到這樣的驚喜和熱情,它是以另外一種特別動人的溫存態度表達出來的。他們就像一種有生命的、全身都張開呼吸毛孔的活物,那樣的有彈性、活潑潑,有力量,在劉慶邦的小說里,你會有這樣渾然一體的感受,它們每一片都很好,不可以不朝窗外看,但有窗口和沒窗口就是不一樣。這就是劉慶邦的世界,短篇對于他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它們是最好體現劉慶邦世界的方式。”
正如意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所言,“惟有從文體的堅實感中才能誕生創造力:幻想如同果醬;你必須把它涂在一片實在的面包片上。如果不這樣做,它就沒有自己的形狀,像果醬那樣,你不能從中造出任何東西。”劉慶邦先生對“生命與寫作”的深刻詮釋與之相印,同時也與首期“作家大講堂”著名文藝評論家謝冕先生開講百年新詩特別倡導的“風云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帶給現場觀眾有益的啟示,也在一定程度開拓了當代作家的思考和創作維度。
“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系列講座由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著名文藝理論評論家、首都師范大學張志忠、著名作家、海淀區作協主席石鐘山擔任文學顧問;由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播崔志剛擔任藝術顧問。講座旨在邀請活躍在當代文壇上的著名作家、文藝理論家、港臺作家以“師說”的名義走上講臺,每月一講,其目的是通過創新講座的內容與形式,不斷給廣大文學愛好者以全新的視聽效果,強調“師者”與受眾者的互動,助力實現廣大文學愛好者的文學夢想。開講以來,“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相繼邀請了著名文藝評論家謝冕先生開講百年新詩,劉慶邦先生主講“生命與寫作”。開講以來,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而熱烈的反響。(曾金勝 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