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氣》:重凝大地的一脈深情
2018年03月29日08:57 來源:文藝報 李一鳴
故鄉,每個人生身的地方,那片給予人生命與精神的土地,事實上已經成了每個生命個體的信仰。祖先生活過的土地,遠離故土的人精神永恒的故園,無論是腳步的回返,抑或是精神的遙望,都仿佛一種意味深長的朝圣。故土于厲彥林而言,從來不是某種觀察,甚至也不是體驗,而是一種凝注大地的生命,因而才有了這對精神源頭的不止回溯。
在故鄉的土地,作者與那里的一切已然融為一體,在一個個難忘的瞬間,下意識地掙脫了鋼筋水泥的生命重壓與心靈羈絆,身心敞開如赤子,每個細胞都貼緊故鄉的土地,直至心靈與故鄉的山野草木、與生長其間的父老鄉親默默融合,從而氣血暢通,地氣升騰。
而無疑,與之相應的是遠離故土的日子,那些源自心底的惶惑不安,從不曾消失。如同失去信仰的人恒久的茫然無措與無著無落。人之為生命個體,土地上的生靈,顯現出前所未有的深意。正如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所表述的“人是宗教的始端,中心點,宗教的盡頭”,在故鄉的土地上,在土地上的人們中間,作者在本能的沉思中,一次次抵達了精神的深處,從生命與心靈的多維視域,從下意識的懷想與鄉愁,到當下語境中對故園對土地的深思,盈滿心頭。
“出身鄉村的人,記憶的底片上總疊印著一個回味無窮的故鄉”,“我的故鄉沂蒙山區,那是一片貧瘠而肥沃的土地,是一片古老而英雄的土地”,“我自愿終生成為一位故鄉的歌者”。那里,同樣是給予人最初精神啟蒙的古老而英雄的土地,祖先的生命源于此,確切地說,也許正是祖先恒久不散的精神符號,結構出了每個人精神深處亙古的鄉愁,使得生命對那片故土的回望變得意味深長,使得懷鄉不再僅僅是一時的懷想與歌唱,而是如某種使命般、信仰般深刻悠長:“土地像一首詞,上闕是人類生存的空間,下下闕是安放靈魂的棲所?!被胤倒释?,回到故鄉去,從步履的回歸到精神的皈依,這時的鄉愁已不再是語義上的修辭,而是滿懷一個生命的溫度與質地,用理性的沉思與感性的本能建構而成的,是仿佛余光中“一枚小小郵票中的鄉愁”,沈從文翠意悠然邊城的鄉愁,荷爾德林“畢生回返的鄉愁”,塔可夫斯基長鏡頭中的鄉愁,更是奧德修斯歷盡艱辛執意回返伊塔卡的鄉愁。
從某種意義上說,回到故鄉,也仿佛回返到莊嚴的母體之內,再次體味那片土地的溫度、氣息,以及與身心從未離斷的命脈。沒有故土不令人欣慰,同樣,沒有故土不令人傷悲。那片寄寓著每個遠行人的土地,有多少歡喜,就有多少綿長的哀傷。沒有一個地方對個體生命的牽腸掛肚,比那里更深重,就仿佛我們的指紋和胎記,畢生相隨,哪怕我們被世界如何重塑,哪怕我們經歷了如何的結構與解構,惟鄉愁亙古如一。
惟歡樂惟淚水在那片土地上的印痕亙古如一。漢樂府民歌曾有如斯吟唱:“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而事實上,悲歌果然可以當泣,而遠望如何可以當歸?漸行漸遠的難離故土,絲絲縷縷的渴念,怎一個遠望可以了得。厲彥林并未僅僅駐足于遠望,在《地氣》一書中,我們不難發現,相比于對故土的執意探尋與回望更為深遠珍貴的,是作者經由對故土的熾情,進而自覺地對其外延進行觀照,使生命成為精神價值的葆有者,而散文創作透過個體生命對故土的鄉愁,呈現出的是對這片土地的更深層次的持久探尋,一個充滿家國情懷的鮮明主題。
這樣的寫作主題,勢必會使一個人對故土村莊的精神遙望不再僅僅是懷想、憶念與歌唱,而已然滿懷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情,對土地環保、對鄉村中國眼下結癥與未來走向的隱憂,這樣的憂患意識,是在當下享樂至上的語境中難能珍貴的,彰顯著一個時代的寫作者心中最樸素最深切的良知。愛默生曾說過,“一個人怎樣思想,就有怎樣的生活”,而這其間的生活,顯然,闊大的精神內涵大于世俗意義:關于土地與經濟、與政治、與法律、與文化、與倫理,那千絲萬縷的聯系。于是,土地問題也成了一場“血”與“火”的抗爭。這廣袤的土地,是一個大“魔方”,轉動起來叫人眼花繚亂;是中國的一面“鏡子”,折射著歷史和現實的時空,叫人嘆息不已……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里,如何逆勢生存,保持自身特色,正是“鄉土中國”的重大命題。
社會進程中的諸多現象,人類發展進程中必然遭遇的難題,不會豁免一個作家的精神使命。聶魯達說:“祖國更重于生命,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土地。”厲彥林的精神指向,正與聶魯達的認知不謀而合:“縱觀人類膜拜土地數千年之后,伴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蒸汽、電力、信息等革命,使人類跪著的雙膝慢慢地站起來,開始自信地征服世界,包括故鄉的土地。然而,笑容還沒有完全綻放,卻又面臨一系列生存危機與考驗……陡然間人類才發現自己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地自私與渺小。”土地,我們生活于此的土地,亦是祖國,是人民,是一個歷經萬難正在崛起的華夏民族。人之命在元氣,國之命在人心,文學之命在地氣。一個深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其作品無疑會彌散出藝術審美的莊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