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闖海歌》,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鄉人,1989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神降臨的小站》等,被譽為“自然詩人”。曾任《天涯》雜志主編,海南省作協副主席,海南省文聯副主席,現為《詩刊》主編,一級作家。
序曲
那一年,最流行的口號:為了自由與夢想
那一年,最激動人心的觀念:實現自我價值
那一年,最轟動的大事:海南建省辦大特區
那一年,十萬人才下海南
我,一個耽于幻想者,終于行動了
我,校園十大歌手,要邊走邊唱
我,帶著一把吉他,瀟灑地揮揮手
借口寒假實習,社會大學有更多可學習
作別珞珈山的云彩,踏出宿舍大門
直接奔赴真正的遠方和自由的天地
回頭的剎那,我注意到了一件最細小的事
墻上的日歷正指向1988年1月6日
收音機里正在唱著崔健傷感的歌:
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
我看過湘江和長江,也到過洞庭湖和東湖
我被1980年代啟蒙出自我意識和個人精神
我想要自我實現自我超越就得去大海邊
我迷信海洋是史詩、英雄與奇跡發生之地
我可以在海上建一座宮殿或某種海市蜃樓
以滿足我的激情寄托我的夢想和輝煌
那些漂浮的島嶼與天上的浮云相映生輝
足以把每一天變成浪花飛濺的海天盛筵
一、北京到湛江列車上(略)
二、椰鄉公主號渡海輪(節選)
椰子樹、檳榔樹、棕櫚樹,我第一次看到
海南話、廣東話、廣西話,我第一次聽到
下了火車,改坐長途汽車,大家還是同行
在天低云低的南方坎坷公路上
穿過密密麻麻暮色包圍的甘蔗林
我們心潮澎湃,從湛江開赴徐聞渡海港口
我的情緒一直在醞釀,我的喉嚨一直壓抑
一俟登上了渡海輪船,在浩蕩海風的吹拂下
我站在甲板上,面朝大海和白云飛揚的夜空
看著遠處的漁火和港灣輝煌的燈火
我再也按捺不住,拿出吉他,抱在懷中
放聲唱出了剛剛寫下的歌,歌名《闖海歌》
“我來自湘中,你來自京城
他來自陜北
我們來自四面八方
我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
闖海人
我向往大海,你喜歡藍天
他熱愛森林
我們對美有不同的理解
我們都熱愛一個美麗的地方
海南島
我追求自由,你渴望創業
他尋找愛情
我們興趣各異愛好千差萬別
我們都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
實現夢想
既然選擇了翱翔,就要橫行四海
既然選擇了闖蕩,就要乘風破浪”
我的歌聲打動了很多人,人們圍攏了過來
為我鼓掌,為我歡呼,有人亢奮
有人給我水和吃的,還有人給我錢
雖然我不斷搖手,反復說自己不是賣唱的
但人們照樣如此,他們進入了一種特殊情境中
有人低下頭深思,也有人掩面哭泣
但沒有人起哄,人們默默地散開
我還在沉浸在興奮之中,久久沒有平息
三、海口人民公園三角池
海口人民公園的三角池,闖海人集結中心
這里是聯絡據點,也被戲稱為人才之家
一堵墻上貼滿招聘廣告、尋人啟事和合作邀請
甚至,有過尋找知音同道共同創業的英雄帖
這里成了剛上島的人才們的第一站和匯合處
十萬人才下海南,人才滿街走
每一個來海南的大學生都被稱為“人才”
這里除了人才沒有別的,除了人才還是人才
人才們在這里賣燒餅、賣報紙、賣水果
人才在這里擦皮鞋、擺地攤、修單車
人才在這里專售一毛錢一杯的茶水
人才在這里交流各種信息,從招聘消息
到電視機販賣價格到汽車摩托車走私
還有哪里有小姐哪里有房租哪里有刀槍賣
人才要吃飯,人才要生存,辦法總比困難多
白天各忙各的,晚上不約而同聚集公園草地上
往地上一鋪剛剛看完的新一期《海南開發報》
自發圍成一圈又一圈,有人大聲喊話組織
有人彈起吉他唱起歌,有人熱淚盈眶朗誦詩
到了深夜撿些柴棍點燃篝火,集體合唱流行歌
唱了一首又一首,從東方紅唱到鄧麗君
又從到費翔唱到崔健,唱到聲嘶力竭就散場
我仿佛找到了組織,接連幾天,在此流連忘返
膜拜各路大神,如饑似渴惡補人生經驗思想
人才個個生懷絕技,人才個個談吐不凡
見面動輒討論天下大事,也談創業雄心
還有財經商務,也有家長里短,旅途艷遇
每一個都可以做我人生導師,對我循循善誘
我在這里迅速成長,仿佛注入催化劑
很快少年老成,臉色常帶深沉,表情憂心忡忡
毅然決定加入這闖海一族,為了自由和理想
即使流落天涯海角,也心甘情愿,絕不后悔
四、東西湖邊的角落(略)
五、天涯海角(略)
六、天涯歌手(節選)
就這樣美美地過了兩天,第三天上午
一個中年男子帶著兩個保安沖過來
“你是哪里來的?中年男子惱怒地問
我掏出學生證,說我是大學生
男子的臉色稍微緩和了一些
“你怎么能隨便在這里扎帳篷唱歌?”
“海南島政策不是象美國西部大開發
誰先來就誰占,就算誰的嗎?
這一片海灘林子又沒有人占據
我當然可以在這里安營扎寨啊!”
中年男子有些苦笑不得
“你還是一個大學生,這里是景區
有管理機構的啊,誰都隨便來扎帳篷
那不是全亂套了嗎?算了算了
反正目前你也沒影響什么,你先這樣吧“
然后,他和我和顏悅色地聊起天
他姓張,是這里的負責人,本地人
聽工作人員說起我的事,來看看情況
最后,他還夸了我一句,都說你唱得好
尤其那首《請到天涯海角來》很受歡迎
也算是幫我們招攬了游客。他拍拍我的肩
說暫時不和我計較了,就算景區的天涯歌手吧
我就這樣名正言順地成了天涯歌手
我每天面對蔚藍大海,唱出心中快樂
快樂感染他人,人們沖我豎起大拇指
有位游客問我:小伙子你為什么那么快樂
我說人都要自得其樂,才會活得飽滿充實
一位皮膚黝黑老船長,每天都來聽我的歌
沒事時和我聊天,他說聽我的歌很興奮
他的老家在瓊海譚門,曾經闖蕩南海
最遠到過永暑礁和曾母暗沙,如今年紀大了
前來投靠三亞的兒子,他會很多漁歌
我都認真一一記下,都是歌唱南海
“日日開船順風浪,撒網捕魚魚滿艙
南海是我祖宗海,護佑子孫世代長”
“漁姑靚麗又聰明,挑水下船勤織網,
阿哥開船掌穩舵,采海歸來天茫茫”
“海鷗踏浪走四方,巨鯨巡游闖天涯
一生坎坷漂泊多,所幸港灣容我船”
……老船長一生闖蕩,見多識廣
這些都是他珍藏財富,如今傾囊教我
讓我格外感動,我有何德何能
唯有好好唱歌,對得起他的慷慨
七、翡翠小城通什(略)
八、重返海口(略)
尾聲(節選)
我是有大海的人
從高山上下來的人
會覺得平地太平淡沒有起伏
從草原上走來的人
會覺得城市太擁擠太過狹窄
從森林里出來的人
會覺得每條街道都缺乏內涵和深度
從大海上過來的人
會覺得每個地方都過于壓抑和單調
我是有大海的人
我所經歷過的一切你們永遠不知道
我是有大海的人
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和你們不一樣
海鷗踏浪,海鷗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沿著晨曦的路線,追逐蔚藍的方向
巨鯨巡游,胸懷和視野若垂天之云
以云淡風輕的定力,贏得風平浪靜
我是有大海的人
我的激情,是一陣自由的海上雄風
浩浩蕩蕩掠過這一個世界……
原載《大家》雜志2018年第六期,收入江蘇人民出版社《闖海集》
關于《闖海歌》的評論
01
來源:《中華讀書報》
文章:《我是有大海的人》——讀李少君《海天集》
作者:安琪
《闖海歌》注定成為《海天集》中的一座巨島,對熟悉李少君詩歌的讀者而言,《闖海歌》太真、太硬、太寫實、太突兀,作者從過往的時光中一鍬一鍬挖出水、挖出土、挖出人,筑成這座巨島。
《闖海歌》無疑就是廣闊的生活。全詩以詩劇體的形式敘述了“我”跟隨“十萬人才下海南”的經歷,“我”坐火車、過海洋、乘長途汽車到海南實地考察之后決定大學畢業直接到海南謀生,期間遇到同樣闖海的外鄉人、熱情的黎歌王以及不可避免的困難和對困難的化解……全詩最后以“我”創作的歌曲《我是有大海的人》作結,巧妙地把作者自己喜歡的作品自如地放了進來。
寫作《闖海歌》這類詩歌是一種冒險,它必須破除語言的潔癖,有時甚至必須顛覆詩人心目中深深扎根的詩之定義,且隨我翻開《闖海歌》第三首《海口人民公園三角池》,看看詩中出現的招聘啟事、合作邀請、擦皮鞋、擺地攤……這些意象怎及海浪濤聲椰子樹有詩意?對此西川早有預知,在《唐詩的讀法》一書中西川有一段精辟之論:“忽然哪天化工廠爆炸,石油泄漏,地下水污染,股市崩盤,你寫詩試試,你寫不了,因為你那來自他人的、屬于農業文化和進士文化審美趣味的、模式化了的、優美的、書寫心靈的所謂‘文學語言’,處理不了這類事,因為你在語言上不事發明。”
現在,李少君正自覺地走在對當代語言“發明”的路上。
02
來源:《中國藝術報》
文章:《“觀看”的詩學》——讀李少君《海天集》
作者:王家銘
《海天集》里的敘事長詩《闖海歌》作為當代詩歌長詩寫作的重要實踐,依然延續了他習慣的路徑,但又因為其敘述性而有著特殊的風貌。
《闖海歌》獻給海南建省辦特區30周年,“致敬海南島致敬海南人民致敬自由與夢想”,是獻給20世紀80年代人的典范之作。詩中記述了80年代末一位大學生校園歌手為了自由與夢想,“奔赴真正的遠方和自由的天地”海南島,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雄偉地展現了當時海南的自然景觀和社會氛圍。整首詩熱鬧、昂揚,一別于其他詩安靜內斂的語調。“我被1980年代啟蒙出自我意識和個人精神/我想要自我實現自我超越就得去大海邊”,用長詩來記錄一個年代的精神,誰讀了這首《闖海歌》,誰就會深信理想不會失去,永恒的精神永遠純粹、熱烈,誰都無法冷眼旁觀于火熱的事實。更何況這首詩在美學上有著令人沉湎的感染力:詩中的“我”與老船長一起出海,聽黎歌王唱山歌,這些奇特的經歷讓人想起拜倫的《唐璜》,雖然是完全迥異的主旨;列車上眾多“闖海人”的言語似乎有莎士比亞喜劇式的幽默;校園歌手“我”由流落天涯海角到走向公開演出舞臺,甚至有一點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中青年的影子,不同的是本詩中的“我”在時代氛圍中實現自我價值……
03
來源:《華西都市報》
文章:《我們是有大海的人》——李少君《海天集》的精神圖像
作者:李瑾
他通過最后一首也就是第107首詩——目前而言他創作的最長的作品《闖海歌》,一下子將《海天集》的神性氣質調整到“現實”的平臺上,“問題”的濃度加重了,這首詩表明,盡管他在贊美、歌唱,但絲毫沒有逃避現場、逃離社會,而是將個人的神經末梢扎入時代的脈搏之中。
李少君一面低吟“林子里有好多條錯綜復雜的小路/有的布滿苔蘚,有的通向大道”(《在北方的林地里》),一面高唱“那一年,最流行的口號:為了自由與夢想/那一年,最激動人心的觀念:實現自我價值”(《闖海歌》),就是試圖在詩歌中,尋求個人和現實的統一。統一的目的,實際上是一種“立法”,換個詞語表達,即孔穎達所說的“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圣德立于上代,惠澤被于無窮”。在李少君這里,詩歌是啟蒙的、拯救的也是理想的、現實的,他始終沒有忘記,詩歌與這個世界在法度上是息息相關的,并可以為后者提供某種理性規范。
04
來源:《延河》
文章:《自然詩學:實踐與探索之路》——評李少君《海天集》
作者:朱必松
“既然選擇了翱翔,就要橫行四海;既然選擇了闖蕩,就要乘風破浪。”這既是李少君在長詩《闖海歌》中的言說,也是闖海者共同性的心聲,有著普適性的意義和“美學范疇認同”。
李少君在《闖海歌》中抒寫的經驗絕非是他個人的單獨經驗,而是綜合了闖海者共同性的人生經歷。
李少君在《闖海歌》中的自然主義經驗的抒寫,不是一種遮蔽,而是一種敞開,一種詩性的澄明。
“日日開船順風浪,撒網捕魚魚滿艙/南海是我祖宗海,護佑子孫世代長”“漁姑靚麗又聰明,挑水下船勤織網,阿哥開船掌穩舵,采海歸來天茫茫”“海鷗踏浪走四方,巨鯨巡游闖天涯。一生坎坷漂泊多,所幸港灣容我船。”這是李少君長詩《闖海歌》中最經典的文字和映像,技術性地完成了從自然詩學到政治性詩學的嬗變,凸現了《闖海歌》的生命美學和價值,以及一種隱形的,能夠廣泛認同的主流話語的歷史性安置。
如果一個人的視野只是鄉土的,他精神上永遠也只是鄉土的;如果一個人的視野是世界性的,他就擁有了這種世界性的可能。李少君在《闖海歌》中借喻一個漂泊一生的老船長形象,生動地完成了從肉體到精神雙重意義的隱喻。
《闖海歌》中的尾聲有著神來之筆,吹響了其整個詩作思想者的集結號:“我是有大海的人/我所經歷過的一切你們永遠不知道/我是有大海的人/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和你們不一樣/海鷗踏浪,海鷗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沿著晨曦的路線,追逐蔚藍的方向/巨鯨巡游,胸懷和視野若垂天之云/以云淡風輕的定力,贏得風平浪靜/我是有大海的人/我的激情,是一陣自由的海上雄風/浩浩蕩蕩掠過這一個世界……”李少君之所以受到推崇,就是因為他不囿于地域、民族、國家、語種等等、而是有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和格局。
他對印度圣雄甘地有著英雄主義的崇拜情結,并試圖以自己肉身的受難來博取對弱者的同情和憐憫之心,這其實就是一種理性和愛的旋轉與升騰。在其長詩《闖海歌》中只是借喻一個流浪歌手的“殼子”,只是借喻這個流浪歌手的“肉身”來安撫自己無處藏身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