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字幕女-japanese国产在线-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美一区蜜桃网-夜色综合|www.bfwsj.com

您的位置 首頁 > > 關注爭鳴

在首屆全國光量子科學與技術學術會議 暨全國量子光學學術會議35周年紀念會議上的致辭

核心提示:尊敬的許市長、徐常委、姚副市長,尊敬的郭院士、祝院士,尊敬的張天才主任、張衛平主任,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同仁: 大家好! 這次來滁州,心情格外好。一來是因為這里有美麗的瑯琊山和堪稱中國散文經典的《醉翁亭記》,二來是因為我們要在這里建

在首屆全國光量子科學與技術學術會議

暨全國量子光學學術會議35周年紀念會議上的致辭

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  任曉敏

2019822日,安徽滁州)

 

   尊敬的許市長、徐常委、姚副市長,尊敬的郭院士、祝院士,尊敬的張天才主任、張衛平主任,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同仁:

大家好!

   這次來滁州,心情格外好。一來是因為這里有美麗的瑯琊山和堪稱中國散文經典的《醉翁亭記》,二來是因為我們要在這里建一座中國“光量子”的里程碑!

   大家知道,就在十幾天前,也就是201989日,中國光學學會在合肥市召開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設立“光量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委員會的申請》,該專業委員會遂告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光學界非同尋常的一件大事,它凝聚著中國“光量子人”的光榮與夢想,必將永久載入中國光學學會和中國光學事業的史冊!

   光量子專委會一經成立,便若《醉翁亭記》中所云,“翼然臨于泉上”,顯出銳意進取之勢!我們今天的這個會議就是由光量子專委會傾力推出的第一次學術會議,意義重大,有可能影響深遠。

因此,首先,我要鄭重地代表中國光學學會、代表學會理事長龔旗煌院士對光量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對這次學術會議的適時舉辦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向所有與會領導、與會嘉賓,向全體與會的專家學者表示最真摯的問候和感謝!

   人們常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飲水思源,我們要感謝我們學會的前任理事長郭光燦院士。早在35年前,郭院士就以他的遠見卓識領銜創辦了全國量子光學學術會議。我們今天的光量子學術會議實際上是該會議的拓展和補充。今天,在隆重紀念該會議創辦35周年之際,我也想代表學會、代表龔理事長向郭光燦院士、向中國量子光學的所有開拓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為了我們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辦,大會組委會高度敬業,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給予了全方位的鼎力支持!因此,我還要代表學會和龔理事長向大會組委會,向滁州市委、市政府,表示由衷的、特別的感謝!

   如所周知,歐陽修先生筆下的瑯琊是美的。他寫道:“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恰如瑯琊,我們的光量子也是美的,美在其波之“蔚然”,美在其粒之“深秀”。

   從牛頓、惠更斯到麥克斯韋,再到普朗克和愛因斯坦,深深藏匿著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曾讓多少科學巨匠為之迷茫、為之苦辯、為之癡狂!終于,愛因斯坦寫出了1905年那篇石破天驚的論文,人們被告知:光不僅是波,同時還真是粒子!

   然后是1924年的德布羅意。他的發現更讓人猝不及防、大跌眼鏡。他居然告訴人們:微觀實物粒子不僅僅是粒子,同時也是波!

   于是,光和實物粒子在“量子”層面上“會師”了!

   就光而言,量子概念強調的是其粒子性,量子概念所超越的是麥克斯韋的電磁波動理論;

   就微觀實物粒子而言,量子概念強調的是其波動性,量子概念所超越的是牛頓的經典力學。

   因此,量子力學,當然也可以擴展至量子光學,既是關于波動的學問,也是關于粒子的學問,或者說是波動性和粒子性相融共生的學問!在這門學問中,任何排斥波動性的粒子性和任何排斥粒子性的波動性將被證偽。我想,這樣一些認識是我們在探尋量子奧秘的過程中所必須堅守的。

   至于“光量子研究”的內涵,我的理解是,我們要在量子層面上進一步研究光本身的行為特征與規律,進一步研究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與規律;同時我們還要采用光的方法來進一步揭示更具普遍意義的量子層面的奧秘。然后,我們還要基于這些規律,基于對這些奧秘的認知,發明適當的技術,并將其運用于實踐。誠然,技術的進步也會反作用于科學認識的深化,這一點確鑿無疑,但于此恕不贅述。

   我覺得,從事光量子研究的人是幸福的,因為量子力學美妙無比!自從科學家們構建了量子力學這一理論體系,科學技術本身和人類社會的面貌發生了極其巨大的變化。因了量子力學,物理學中有了量子光學,有了現代原子理論,有了固體能帶論,有了量子信息學;我們的生活中有了電視,有了電腦,有了手機,有了光通信,有了移動通信,有了因特網,有了量子通信或量子保密通信,有了量子計算,……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記得,有人曾極而言之地宣稱,“是量子力學推動和造就了現代世界。”

然而,回過頭來,我又想說,從事光量子研究的人應該是痛苦的。因為量子力學是那么地不完美,是那么地不顧邏輯,是那么地讓人“贊美、無奈、恨”。一個人的理科情結越重,一個人的邏輯“癖”越強,他(她)面對量子力學時的痛苦就越深!

   前些天,我注意到,我們光量子專委會主任張衛平教授最近為《世界科學》雜志社的量子專刊寫了一篇卷首語,其中提到了量子力學發展史上愛因斯坦等確定論者與哥本哈根學派之間的那場哲學大辯論。張衛平教授寫道:“辯論的結果卻是哥本哈根學派占了上風,其規則逐漸被證明是有效的。這也就導致了后來所謂工具主義者的倡議,擱置爭議,接受規則。今天的大多數量子物理學家應該都是工具主義者吧。”請注意,這里提到了“工具主義”,這四個字是對近百年來量子力學的尷尬境況多么精辟、而又多么“殘酷”的概括啊!

   其實,許多人、包括許多科學大師,也都表達過類似的意思。1969年度的諾貝爾獎得主、被譽為夸克之父的美國科學家穆雷·蓋爾曼(Murray Gell-Mann)就曾說過,量子力學是一門“神秘的、令人琢磨不透的學科,我們誰都談不上真正理解,我們只知道怎樣去運用它。”

   既然如此,我們該怎么辦?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絕不愿意繼續痛苦下去!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努力去結束這種痛苦!而我們每一個光量子專委會的成員更應當不遺余力地去結束這種痛苦!當年(1927年)出席第五次索爾韋會議的那些天才的科學家們開創了量子力學的先河,他們是那么偉大,他們做了在那個時代他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然而,時至今日,差不多100年過去了,我們絕不能再繼續姑息“工具主義”了,我們應當承擔起歷史的責任,我們應該把該說清楚的道理說清楚。否則,想想看,下一個100年的人會怎么評論我們?!

   基于這種情懷,近來我在各種場合、各種會議上都強烈地提倡使用一個詞匯,即“邏輯主義物理學”。我們要讓量子力學從“工具主義”走向“邏輯主義”!說到這里,我想引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他說,西方科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兩個偉大成就的基礎之上的:一個是希臘哲學家們發明的、體現在歐幾里德幾何學中的那種形式邏輯體系,一個是文藝復興時期所發現的通過系統實驗找到客觀事物因果關系的可能性。[原文為: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is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 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 (in Euclidean geometry) 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to find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 (Renaissance)] 請看,在愛因斯坦眼里,邏輯有多么重要!我舉雙手贊成愛因斯坦的這一見解。我堅信:一個正確的科學理論,可以違背常識,但絕不可以違背邏輯!哪怕偉大、美妙如量子力學,也不能例外!

   讓我們努力吧!興許我們這個專委會有能力蓋起一幢邏輯主義量子力學的宏偉大廈!

   前些天,有幸在中國光學學會年會上聆聽了郭光燦院士所作的題為《光量子實驗平臺上的若干新穎量子現象》的精彩報告。郭院士、李傳鋒老師和郭院士的整個研究團隊做了很多很基礎、很前衛的研究工作,他們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嘗試著“用‘量子鑰匙’打開量子大門”。

   近些年來,我自己也在堅持做這方面的努力。我的微信名叫“彌聚子”,這是因為我初步提出的理論就叫做“彌聚子論”。明天,我將在我們這個會議上匯報其中的一部分涉及量子隧穿的內容。我自己目前的感覺是:綿延近90年來的工具主義的量子隧穿理論似乎已被替換成了邏輯主義的量子隧穿理論。誠然,我的理論有可能存在錯誤,至少很有可能存在不完善之處,十分期待各位專家學者前來賜教、指正。

   在這里,我必須再次提到歐陽修先生的《醉翁亭記》。我發現,歐陽修先生在該游記中寫過的兩句話,好像是專門針對量子力學的上述境況寫的。其中一句是:“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這里有“峰回路轉”四個字;另一句叫做:“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這里有“水落而石出”五個字。

我相信,在我們中國光學學會光量子專委會的努力下,在整個光學界、乃至整個物理學界的努力下,量子力學一定會“峰回路轉”,邏輯主義物理學一定會“水落而石出”!

   最后,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作者簡介

任曉敏19585月生,山西孝義人。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副校長(19962017年)、信息光子學與光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阿爾費羅夫中俄聯合實驗室執行主任。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光學學會會士,中國電子學會會士,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會士(IET Fellow)。曾任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光電子專家組副組長、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美國《IEEE/OSA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副主編,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信息學部常務副主任。曾赴意大利都靈電信研究中心與實驗室(CSELT)做高級訪問學者,曾任美國奧斯汀得克薩斯大學光電子中心高級研究員。2005年以來,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爾費羅夫院士及其團隊合作,在納異質結構及量子物理等領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喜好文學,在文學創作和詩詞理論研究方面頗有建樹。“準格律詩詞”及“科學詩律學”的提出者與倡導者,《孝義文藝》、《詩與遠方》及原《世界漢詩》等雜志準格律詩詞欄目的發起人與主持人,香港報告文學學會《華夏紀實》等雜志文學顧問,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常務理事。曾在《華夏紀實》、《中國作家網》、《作家報》、《中華詩詞》、《詩刊子曰》、《詩與遠方》、《世界漢詩》、《孝義文藝》等刊物上以及第29屆中華詩詞研討會上(包括中華詩詞學會選編出版的《塞北論詩》一書中)發表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等作品以及詩詞理論、翻譯理論等方面的研究論文,另有傳記類文學譯著《科學與社會》出版。為北京郵電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詩律與詩美》課程,并曾應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邀請為全國優秀文藝評論人才高級研討班授課。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