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字幕女-japanese国产在线-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美一区蜜桃网-夜色综合|www.bfwsj.com

您的位置 首頁 > > 關注爭鳴

懷星堂漢唐藏金石拓片展開幕 103件拓片再現古都長安文化遺韻

核心提示:2月5日,“碑石遺韻——懷星堂漢唐藏金石拓片展”在劉海粟美術館分館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了西安金石拓片藏家祝強收藏的拓品103件,涵蓋了金石器物的主要類別,包含青銅銘文、秦磚漢瓦、碑版墓志、玉器銅鏡、摩崖造像等,極具西安地域文化特色,展品陳列以時間


2月5日,“碑石遺韻——懷星堂漢唐藏金石拓片展”在劉海粟美術館分館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了西安金石拓片藏家祝強收藏的拓品103件,涵蓋了金石器物的主要類別,包含青銅銘文、秦磚漢瓦、碑版墓志、玉器銅鏡、摩崖造像等,極具西安地域文化特色,展品陳列以時間為順序,年代自西周起至隋唐時期,序列完整,更有一些孤品首次亮相。


開幕式嘉賓剪彩


上海市普陀區文聯副主席、區書協主席陳小康開幕式致辭

陳小康在開幕式上闡明了拓片的傳承價值,他說道:“拓片即是將碑石、青銅器等通過宣紙和墨汁拓下來,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傳承的途徑之一,是書法愛好者吐故納今的重要手段。金石拓片越悠久,越有人文收藏價值,此次展出作品為國內幾家著名博物館館藏原物的拓片,極為少見。


原陜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館長 金石學者趙力光開幕式致辭

趙力光說明了金石拓片的發展歷史,他說道:“這個展覽非常有意義,古長安是金石重鎮,近年來出土很多金石器物。這次展覽主要以近兩年新出土的文物拓片為主,有金文、秦磚漢瓦、佛教造像等,種類繁多,基本涵蓋了金石基本類別。拓片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在唐代興盛,到宋代金石學的興起,很多私人藏家為了傳播、欣賞金石,用拓片拓下。如今,孤本宋拓依舊有非常高的價值。這次展品的藏家祝強先生一直收藏、研習拓片,這次來上海展出,對雙方都是非常好的交流機會。


學術策劃人、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美術學博士白林坡開幕式致辭

白林坡對展覽概況及金石發展歷史做了簡明闡釋,他說道:“此次展覽經過半年多的策劃,在上海這樣一個有著百年海派文化積淀的金石學重鎮展出,我們希望拿陜西最具代表性、綜合性的作品展出。因此,我們精選了從西周到唐的不同類別的拓片展出,以時間為順序,將作品首次整體展示。其中有傳承有序的少量老拓片,更多的是新出土的拓片。拓片以陜西地區為主,包括周邊省份少量拓片,陜西地域特色十分濃厚,希望讓觀眾看到西安文化面貌。

“對金石學的研究分為兩個路子,第一是以歐陽修、趙明誠等人為代表的,以學術為主的研究路徑;第二是以書法等視覺藝術角度對金石進行研究。到清代民國時期,對金石的研究則主要以書法等視覺藝術角度為主了。上海與金石學的緣分悠久,海派文化將兩者關系推向頂峰。上海涌現了許多金石大師,很多畫家以金石入畫,聯結了金石學、繪畫、印章、篆刻等多領域藝術。因此,拓片在上海展出,意義重大。是交流、匯報,也是學習。希望這次展覽可以繼續辦下去,以美術館為平臺,通過拓片的展出,傳播西安文化,使漢唐碑刻散發新的生機。


本次展覽的藏家懷星堂主祝強開幕式致辭

祝強在開幕式上對所有為此次展覽付出心血的朋友、嘉賓表示感謝,他說道:“這次展覽得到了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委宣傳部,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終南印社等多家藝術機構、單位的大力協助。展覽得以最終呈現與各位老師和朋友們的鼎力支持分不開,我首先要感謝原陜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館長、金石學者趙力光先生,趙老師在百忙中為這次展覽寫了序言,其次要感謝我的恩師與師父,最后要感謝劉海粟美術館分館的各位老師與朋友的大力支持,沒有你們的幫助,就沒有這次展覽。

此次展品藏家祝強將所藏20件拓片捐贈給劉海粟美術館分館,作為典藏研究。開幕式中,劉海粟美術館分館館長(上海市普陀區美術館)館長張謙為祝強頒發了捐贈證書。


劉海粟美術館分館館長張謙向祝強頒發捐贈贈書

拓片,指將碑文石刻、青銅器等文物的形狀及其上面的文字、圖案拓下來的紙片,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拷貝出來的一種技能。拓片是記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凡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民俗、文學、藝術、科技、建筑等都可以從中找到有益的材料。廣義的拓片就是將宣紙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來記錄花紋和文字,數量、內容之豐富可謂包羅萬象,如甲骨青銅、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錢幣畫像等。狹義的拓片主要指碑拓。許多已散失毀壞的碑刻,因有拓片傳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內容及風采,如漢《西岳華山廟碑》,北魏《張玄墓志》,東吳《天發神讖碑》以及唐柳公權《宋拓神策軍碑》等皆為孤本。若沒有拓片,將難睹廬山真容,遂成“迷局”。



展覽現場

中國傳統拓片的主要拓印對象是石碑、甲骨、青銅器皿上的書法文字,另有少量的花紋圖案。拓片制作手法不同。簡單可將紙覆蓋在刻有欲拓內容的硬平面上,傾斜鉛筆頭,輕輕涂畫,使圖文的凹凸不平之處復制到紙上。


西周 原件為中國青銅器博物館藏


西漢  原件為簡庵藏


漢  原件為西安博物館藏

中國傳統拓印程序要求先將石頭或青銅表面圖文部分刷洗干凈,再澆上清水。將宣紙潤濕,小型拓片可用軟毛筆潤濕、大型拓片可用毛巾潤濕。潤濕后自上而下將宣紙輕敷于拓文表面,再在濕宣紙上貼上一層干宣紙以吸取多余水分,將四角四邊固定,用毛刷敲捶宣紙,使濕宣紙緊貼所拓平面,隨后除去干宣紙。待濕宣紙稍干后再用撲子蘸取適量的墨汁,輕輕撲打濕宣紙以復制刻畫的圖文。等宣紙、墨汁在碑器上曬干或風干,移去四角固定,最后將宣紙取下。


北魏 原作為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唐 原作為陜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北周 銅川藥王山藏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20日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