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下午陰雨綿綿,在小和山下,浙工大人文學院怡心閣卻是熱熱鬧鬧,推出了“董培倫愛情詩暨德語里的美與浪漫分享沙龍”。由杭州西子湖詩社與浙工大文學院聯合主辦,浪漫的詩意彌漫著整個朗誦現場。
子張老師是原浙工大文學院的教授,這次活動由他引線塔橋。子張老師首先講到三個祝賀:1、祝賀董培倫老師,經過人人網評選,董老師得到全國“最佳男詩人”的榮譽。2、祝賀沈曉武先生回到故鄉,用詩意把萊茵河與西子湖連接了起來,讓愛情詩歌在從中唱響。3、祝賀西子湖詩社與德國萊茵藝文社結緣,在張院長的支持下,以愛情詩歌進行交流。
浙工大文學院院長張曉玥先生上臺致辭:對西子湖詩社的到來表示歡迎,在這個隨意、舒適的環境,朗誦董老師的愛情詩歌,聽取海外歸子沈曉武教授的講座,是十分浪漫和愜意的事。
節目主持人是年輕可愛的亞妮姑娘,她以活潑靈動的風格調動著整個會場的節奏。
會場活動:上半場朗誦董培倫的愛情詩,下半場是沈曉武先生介紹中德愛情詩講座。
上半場第一個朗誦的是浙江經貿學院的同學卓萌萌,董培倫老師的《我該把你藏在哪里——給劉湛瑩》。表達出了一種柔柔的深情,仿佛情景再現。
沈天鋮也是下沙大學城的一位大學生,朗誦董培倫詩《獨立王國》,表現了詼諧幽默的語氣與狀態,帥氣硬朗的外表與詩內的情感相互吻合。
高大威猛的陳德楠同學,朗誦的董老師詩《渴盼》。這是一首軍人盼望愛人到來的焦灼心情的詩,陳同學以他磁性的嗓音表達地正確而完美。
嬌柔的郭蕭同學選擇了剛性十足的《太空之吻》,委婉的朗誦似乎不適應詩中的情節,所以內行專家評論:聲調其實不錯,可惜沒有選好對路的詩歌。
崔麗芬女士是本院圖書館的老師,她朗誦的是《我真想化作一縷月光》。 在曼妙的音樂伴奏下,朗誦地富有深情柔意,特別是最后兩字“愛戀”,使人有沉醉的感覺。
男女合誦,于偉與周楠上臺使人眼睛一亮。朗誦的是《沉默的約會》,這是董老師的名作,已經很熟悉了。經他們男女對誦的形式一演繹,一招一式顯得別有風采,使朗誦達到了高潮。贏得了大家鼓掌喝彩!
張凌峰同學朗誦的是董培倫老師的《洛陽姑娘》,這是董老師去洛陽,尋找洛神的足跡產生的靈感。張同學朗誦地抑揚頓挫,洛陽姑娘有著洛神的基因,唯美地表現出來。
更精彩的是沈曉武先生和謝彬瑞同學的中德雙語詩朗誦,是海涅的詩《羅蕾萊》。小謝委婉的朗誦,細致入微地表達著詩中的真情。沈先生的德語已經十分嫻熟,帶著原汁原味,充分體現了“中德雙語朗誦交流”的效果。在場的嘉賓同時也體味到作品德語版的意境,異國他鄉的詩情滲透到了西子湖。
執行社長陳繼生先生以四尺整張的宣紙書寫了龍門對:西子湖萊茵河碧波蕩漾,愛情詩浪漫情兩地分享。贈送德.萊茵藝文社沈曉武。董培倫撰文、陳繼生書。當時讓平靜的會場泛起了不小的漣漪,大家熱情鼓掌,祝賀以這種傳統方式締結詩歌的傳承。期間董培倫老師致辭:表達對兩個詩社結緣的祝福和感謝張院長的有力支持。
下半場沈曉武先生介紹中德愛情詩講座開始。
沈曉武先生筆名西杭,旅歐多年,他一直為家鄉杭州打造“東方愛情之都”而努力。他非常推崇董培倫先生,熱情評價為“因沉默而純粹的東方愛情詩人”、“一甲子的古典詩意行吟者”。2020是中德文化年,西杭先生邀請董培倫、子張兩位詩人共同發出:2020杭州愛情之都詩歌倡議,吟誦東西方愛情詩歌,打造跨文化國際愛情之都。
沈先生謙虛地請董培倫老師上臺,以對話的形式進行互動。
沈先生說到:他的詩緣最早是學習董老師的詩開始的,而董老師的詩緣又來自德國海涅萊茵之子的崇拜。我現在定居就在萊茵河畔海涅的故鄉。
董老師接著說:在八十年代,我自費去了德國,來到萊茵河畔。在海涅的故鄉頗有感慨,寫了七、八首詩。我的許多愛情詩靈感有來自海涅的影響。
沈先生介紹了海涅的故鄉是多賽爾多夫,現在是“一帶一路”的終點站,也是轉運中心站。萊茵河是穿越歐洲的,中段是德國,下端是荷蘭再進入大西洋。
沈先生感嘆道:今天在小和山下,浙工大人文學院場合使人感覺非常美好,讓我在這里談一下海涅的詩,感到很榮幸。使得萊茵河的波浪與西子湖的水相互交融。他講了海涅的詩語句簡潔,卻表達了豐富的情感。于是朗誦了《你就像鮮花一樣》的詩句:你就像鮮花一樣,溫柔、美麗、純潔……。朗誦之間再加以解釋,讓大家感受海涅愛情詩的魅力。
現場還播放了“孕之彩”視頻,沈老師加以說明。
接近尾聲,在沈老師建議下:請董培倫老師和詩社成員上臺朗誦“沉默的約會”。由董老師領讀。而沈老師則低聲朗誦海涅是詩作《羅蕾萊》作為映襯,仿佛西子湖與萊茵河的柔波交流融合,詩意有回旋之意象。
最后有個接受聘書儀式:杭州西子湖詩社社長董培倫代表西子湖詩社,聘請沈曉武(西杭)先生為杭州西子湖詩社顧問。由主持人宣讀聘書內容,大家一起熱烈鼓掌,拍手叫好。
沈先生借此邀請去德國、去海涅的故鄉、去萊茵河看看女妖的巖石。董老師也說:萊茵河的景色確實很美,不高不低的山嶺,有茂密的森林、古老的城堡。
說的大家心里癢癢的,相互議論著有生以來是要去萊茵河,去拜訪海涅的故鄉,獲取詩歌的靈感。
20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