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個叫孫文的女人,為了兒子,裂變出一個身份——詩人寶蘭。而且,這個身份是前置的。作為詩人的她,現在為更多人所知道。這個名字,也仿佛她“出家”為詩人的“法名”,有與世俗身份間隔之意。
固然,她寫詩是出于對兒子剛性的愛和責任感,但這何嘗不是她內心種子的萌芽?“文革”后期出生的她,作為第一代移植而來的深圳人,她的青春時期都用于生存的奮斗了,她的長詩《滿眼春風》,就是作為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追溯深圳四十年洶涌澎湃的發展歷程的。詩歌不在場的日子,仍然是她心頭不時隱現的星光,她認為自己是一名詩壇“游子”、詩歌赤子,她的決意回歸,不過是初心被喚醒。曾經愛詩,但只能把詩暫且推到遠方,那么,當有一天,作為近景的目標已經達到時,作為遠景的詩,就像攝影機的運動鏡頭,一下子拉近到眼前了。真的種子,總是要萌芽的,兒子只是給了她一個契機而已。
太多人都曾經有夢,但永遠只是說說罷了,作為一種證明自己不甘平庸的感喟,點綴著人生,真正為了夢想說干就干的少之又少,寶蘭就是這少之又少的人當中的一個。在一個很多人已經羞于、怯于談詩的年代,她坦然地踏進詩壇。她做到了,她成功了。因為,魄力與才情,她都準備好了,或者可以說,之前她所有與詩無關的人生,都是在為詩的破土而出做著儲備,正如她在《又是一年春風》中說的:不覺間到了人生的秋天,遍地因果。有人在歌里唱:愛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你知道我只會用行動表示/承諾一輩子/守住了堅持/付出永遠不會太遲!把“愛”置換為“詩”,對于她完全成立。她自己說得通達:該有的都有了,沒有的不再在乎。年輕時走得快,追求卓越……如今,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已是奢侈。不貪婪,不妄作,不輕佻,不將就。
毛姆以畫家高更為原型寫作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是一個順風順水的股票經紀人,卻懷揣著畫畫的夢想,有一天,他離開遍地的六便士,追尋天上的月亮(畫畫)去了。他并非看準自己是一個天才,才敢做出如此抉擇。我從網上看到一句很棒的話:一個人,不是天才,依然可以自由勇敢,不負此生。正常的人生是不需要那么慘烈的,云淡風輕亦可以完成“月亮與六便士”的選擇題,比如孫文,她在不放棄“六便士”的同時,欣然選擇了“月亮”,這也正是她自己所說的“內不負心,外不負俗”。月亮與六便士不是不可以和解,不必非此即彼勢不兩立。毛姆自己解釋“月亮與六便士”的含義:現在我們仍然看到天上的月亮,但我們是站在地上仰望到月光。這用來闡釋孫文正好切題,詩歌就是她的月亮。她只想心滿意足地活過一生盡興而歸,而寫詩于她,就是美好地活著、活出審美價值來愉悅自己的一種方式。當然,她寫詩不久,詩還是她的新月。
詩人趙俊說寶蘭是“詩歌淘金者”,是的,她淘的只是詩歌里的金子。她是秉持無所求的心態走近詩歌的。商而優則詩,官而優則詩,究竟為詩歌帶來什么?相信這個問題已經為許多人所注意到,站位不同,答案不同。但我覺得寶蘭不屬于此種情形。她是帶著母親對兒子的承諾、懷著向佛者對詩歌感恩的心態進入詩國的,為了詩,她甚至丟掉了一些東西。
二
母親的身份,對于寶蘭來說意味著另一個世界的開啟,但她寫給兒子的詩并不多。晉身為母親的女人,最容易聯想到的是給予自己生命的那個母親,因為這種身份的重疊,那個遠去的母親再一次被喚回,甚至復活——如果她已經不在了。她在《出生地》一詩中黯然而悲傷地寫道:
總有人問:你是哪里人?
娘就是我的出生地
我兩歲半她就走了
那是一塊移動的國土
她走了
我也就沒有了故鄉
兒子的到來喚醒了她的母愛,也喚醒了她無母的遺憾。從自己成為母親的那一刻起,自小失母的傷感就籠罩了寶蘭,她一次又一次,固執地在詩歌中尋找著母親。
寶蘭的《我終于知道了娘的名字》一詩,開篇即是:我也是有媽媽的。這個迫不及待的確認蘊含著一種隱痛,類似于小孩子被小伙伴們歧視:你是沒有媽媽的孩子。它也隱含著一層自卑或殘缺心理:我是沒有媽媽的人。第二句:雖然我不記得她的模樣。她多么想知道母親的模樣,那也是母愛的模樣。一個連母親的模樣都不知道的孩子,不管多大多老,都難以祛除滿懷的孤兒之感。為母則剛,然而,兒子的到來卻觸動她血緣之愛的神經,使她的孤兒感驟然強烈起來,面對永遠缺位的母親,她前所未有地柔弱。雖然她不可能知道媽媽的模樣了,但是——我相信您也是有名字的。于是,尋找母親的名字,也成為靠近母親的一種方式:
向一切認識和可能認識您的人打聽您的名字
就像打聽一個丟失的時代
媽媽呀,仿佛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您的名字
一個不知來處的孩子
一個形只影單的女人
就這樣過了幾十年
今天,終于從歸來的鄉親處知道了您
我捧著您輕輕的名字
我捧著您沉重的名字
我捧著您紙一樣薄薄的一生
媽媽,我捧著您——
嚴少清
當嚴少清這個名字終于來到嘴邊,我們感覺到的是淚的噴薄,僅僅深情呼喚這個名字,就仿佛投入了母親的慈懷。對于母親的呼喚,使作為女兒的她柔弱無依,內心墮入永恒的流浪與填充不了的虛空。這濺淚濺血的詩句,令人柔腸九轉,心酸難抑。
用母愛喚醒的對于母親的愛和渴望,亦是含著母愛成分的,她在詩中幻想著:溯回到母親生命的最初,與孩提的母親拉著手奔向歲月,一同成長,把所有母親般的疼愛寵溺都給予那個小小的母親。這個閃著黃金歲月之光的詩意空間是美的,也是含淚的。在《媽媽少清》中,她直接喊了出來:多想穿越時空去愛您,媽媽。那遍尋宇內而不見母親的女兒,心里是有多少“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楚與無奈,使她不加修飾的呼喊沖決而出。愛到極致,也就樸素到直白。
缺憾有多深,渴望就有多深,她在許多看似毫無關聯的瞬間情境中,都會猝不及防地看到想象中的母親,內心被酸楚所淹沒。比如,《南風古灶》一詩中:
突然間 我似乎看見一生守著小土灶
為一家老小燒火做飯的娘
正蹲在古灶口摸挲著剛剛出窯的寶貝
就像摸挲著自己初生的兒女
我甚至感覺到娘手中的盆盆罐罐像剛剛離火的碳 灼人肌膚
傳統農業社會中,在灶間勞作的通常是母親,所以,她在現代文明煥然的今天,在一口古磁窯的灶口,驀然看見了母親勞作的身影,這說明她心里有一根與“母親”相通的神經,始終是醒著,母愛的缺憾與愛母的渴望,不絕于縷。
血親的缺憾是無法彌補的,然而它可以改變一種形式,還回生命中來,她體恤心疼憐惜著女人們的世界,并從中得到熨慰,得到“花好月圓”的美好暗示。她的《花好月圓》中,那撒向女人們的大愛慈悲,構筑出一個以女人為中心的理想家園。
請你在空中點一盞比滿月還亮的燈
讓我看見千里之外的家鄉
那些花是否還開在母親的庭院
她們是二十四節氣里的花信
她們有著自然界一樣悠長的呼吸
她們把男人和孩子摟在懷里
就像大地讓花兒開在自己的身上
這些女人是我的母親和姐妹
在我的家鄉 以花命名的女人
都不懂什么是折桂攀蟾
無論初一還是十五
無論你兩手空空 還是烽火狼煙
只要推開家門就見花好月圓
《花好月圓》寫得元氣充沛,蕩氣回腸,呈現出詩人地母一般的胸懷。母親是溫暖慈悲的化身,母親不在了,她代替母親,向人間打開慈懷。當母親的慈云廣被人間,母親便得以活著,活在愛的萬事萬物之中。她的母親雖然不在了,但她在世間所有慈祥的母親身上,看到心中的母親,她溫暖的淚,流給她們,就是流給母親。“這些女人是我的母親和姐妹”,這深深的共情之感,把女人納入一個共同的溫暖的懷抱,而女人們又以自己天然的慈愛,給世間一個溫暖家園:推開家門就見花好月圓。母親在,家園就在。愛和溫暖是雙向的,當詩人去擁抱世界時,世界也擁抱了她。
也許,現世的一切圓滿之后,最大的殘缺就凸顯出來,“母親”,因此就前所未有地成為寶蘭心中大寫的一個詞匯。對于母親的渴望,又成為詩人去愛一切母親以及像母親一樣的美好女人的原動力。《致小梅》是寶蘭獻給詩友小梅的一首詩,在她的筆下,詩友小梅就美好得像一首詩。“你及腰的長發是八百里水泊梁山”,該有怎樣的激賞,才會這樣去寫一個女子的柔與剛。那根與根相握的情深意篤,甚至使她感覺二人相伴的一天是神的賜予,是生命中“多出來的一天”。她一向欣賞和愛悅優秀的女人,如同欣賞和愛悅自己。只有胸襟博大闊達的足夠優秀的女性,才有可能這樣欣賞同類。
在《不做人間的俑》中,她為跪了千年的女俑心痛:
又見漢俑
一個女人在博物館櫥窗前
為另一個跪著的女人哭
那是忍了兩千年的淚和心疼
那些遙遠的悲壯和驚心
再次得到證實
兩個重疊的靈魂
是大地上同一個心跳
這個世界上有誰禁得起一個母親的跪
起來吧 挺起脊梁
女人也可以血氣方剛地活
不做人間的俑
詩人“為另一個跪著的女人哭”,因為“同一個心跳”,但畢竟,兩千年過去了,那兩千年前的“人間的俑”,到今天已經挺直脊梁站了起來,“女人也可以血氣方剛地活”。這首詩的情感是有層次的,從“淚和心疼”的共情,到玫瑰的鏗鏘,由壓抑到高昂,女人如涅槃的鳳凰,沖出火的海洋,氣勢如虹,飛向碧空。
在《水鄉女人》中,一個母親、一個家庭主婦,因為雨季驚現的陽光,心里起了一絲既驚且喜、既喜且疑的波瀾,波瀾閃過后,則又是女人千年不變的日常。
我不敢確定
今天是不是一個好日子
但我此刻必須起來
搖筏送娃上學
再去干下輩子也干不完的活
然后再想想晚餐的事
突然出現的光
不知是一種經歷
還是另一種試探
我在想如果今夜來得遲一點
我和我的娃可以在天黑之前
——回家
雖然還是那樣的日常,但畢竟,那一道光來過了。有光閃過的女人的心里,轉瞬想到的是天黑的問題。天黑帶娃回家——這,才是女人生活的法典。而那束光,不管是“經歷”還是“試探”,畢竟閃過了,女人會留存心里,好使自己更有勇氣繼續那從天明奔向天黑的塵世人生。
三
寶蘭是信佛的,詩與佛,是她靈魂的兩翼,而佛又先一步到達。她說:“一路走來,我發現與其相信時間,不如相信因果。”是的,她找到詩,不是時間問題,而是因果問題。對她來說,佛是一種渡,詩也是一種渡,當她在詩歌中上岸,即是蓮花開放,即是菩提樹下的拈花微笑。寫詩對于她來說,也是一種修行,近似于佛光浸潤,增加了自己內心的能量密度。她說,我本已出家,為詩歌還俗。詩是她靈魂之泉與溪的自然流淌,浣洗塵心,唯余凈慈、法喜。詩是她內心的磬鼓梵音古剎浮屠,一行行詩句,就是一串串佛珠。皎然《支公詩》寫:得道由來天上仙,為僧卻下人間寺。如果說佛是她的“天上仙”,詩就是她的“人間寺”。她的“月亮”與“六便士”的和解,即是在入世中出世,當來自于佛的啟悟。因為習佛,她內心有極好的平衡和通達,她說自己寫詩是一個尋根感恩的過程,她既感恩自己故鄉那個民風淳樸的文化村落,也感謝城市化和技術文明,前者使她有所回望,后者使她有可能回望。這完全不同于在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之間厚此薄彼的習見態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母親就是在世的佛,即便母親不在了,她依然把向佛之心與在世之愛渾然融合成“母親”的大愛意象,化出行走世間的佛,使自己使他人感受到佛光可仰、人世可親,并欣然呈現于詩中。
中國詩人“以佛入詩”,往往是以佛語、佛典、佛理、佛境或者禪意、禪境入詩的,講究的是詩禪融匯、以禪喻詩。以禪境來提升詩境,澄明凈化的結果,就是指向虛空或平靜。比如詩佛王維,詩中傳達了水平如鏡的空寂禪意,但他是否真的釋懷與平靜了呢?人心向佛,最終是為了達到坦然平靜之境,達到了,就是“得道”了。所以,詩人禮佛,未必詩中一定要多么玄空虛靜,境界到了,就是得其所哉。寶蘭的“以佛入詩”是無跡可求的,是佛心大愛的無聲浸潤。詩與佛的平和晤面,即使不求禪音古韻,一樣可以法相莊嚴,予人安穩之意態。她詩中敞開胸懷的心態,來自佛的智慧慈悲力量,傳達的是向光向善的能量。
寶蘭的《立秋》一詩,是直接談及佛的。
那以后 我以為有你 就有溫暖
你說 “我就是一個自了漢
根太深 連根拔起也活不了
就當我是出家人 為你
我已還俗一次”
大乘佛教中,正果分為三等:最低是阿羅漢,即自了漢,自身明白佛法,但無法渡人,只能自渡;其次是菩薩,可以渡人;最高是佛陀,能普渡眾生。這個“自了漢”,讓我想到詩僧李叔同。
一粒種子破土而出時不會去想遇見誰
各有各人的命
有些人是樹 有些人是葉子 有些人就是果實
這幾句,將前半首詩的掙扎最終平息為隨緣的安寧平淡,心空止于澄凈之境。
《回憶》一詩,則是由佛境逆推到人境,是一種溯回。
我朝拜過眾多的山
不是每一座山上都有菩薩
我走過很多的路
每一條路上都擁擠著孤獨
我趟過數不清的渾水
跨過無數的橋
我坐過的轎子
乘過的船 喝過的酒
都是力氣活兒
沒有一次是白醉
當詩人以朝拜為目的上山時,自然已是內心有佛了。但她的佛心還沒有那么徹底,所以她有時候找不到山上的菩薩。她的不靜,在于還會回望紅塵往事。“沒有一次是白醉”,首先說明她有過無數次的醉,而且醉得不輕,因為“都是力氣活兒”。這時候你會驀然心驚:她經歷過什么?自然,凡夫俗子在禮佛之前,必定經歷很多顛簸跌宕,而后才能找到佛。但,畢竟沒有白醉,那個蛻變的過程,一言以蔽之了。
那個一天給我發三封電報
那個讓河水從我的頸下退去——
讓我好好活著的人
你現在還好嗎?
這幾句里面,是有詩人更驚心的經歷,驚心到直逼生死界線。好在,最后一句是紛擾過去塵埃落定,只要能問出:“你現在還好嗎?”必是已經與某種介懷的人事和解了。這首詩的情感是在出世與入世、今日與過往之間一波三折的,從心擾到心定,一首詩走完向佛的歷程。
《那個人》一詩,也寫了和解與釋然,從中可以看到佛的開悟與人的愿力。
愛得太早,怨又太遲
如今,一切都散了
浮生若夢,因為有你,算沒白來人間一趟
什么都見了
愛怨聚散來去,是最考驗佛門弟子境界的,一句“什么都見了”,透著滿,也透著滿之后的空,往事成空對于佛家來說不是傷感,是負累的去除,是解脫。
《我靠著一棵樹》寫的也是生命中的來去。
無意間明白,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誠意
你不用去看花,那些花會來看你
這句詩,給我一種“想那句時,它就來了”的默契之感。生命行進到一定時間一定境地,你就會有這種悟,想對匆匆趕路的人說一句:不用急,該來的總會來,在恰好的時候。當你有了在時間中拈花微笑的從容,還用急著去看花嗎?花已經來看你了。這一句,是有禪意的——或者直接說:禪悅。
《途中的根》意味更為神秘內隱。
心中有個春天
身體的根,習慣把自己
埋在土里
懂得愛在低處,才能開出花來
這種“低”,可以解讀為在佛面前的謙卑;謙卑亦是虔誠,蓮花得以開放。同時,也可以解讀為凡間男女的“一低頭的溫柔”,或者“低到塵埃里,從塵埃里開出花來”。“根”可以理解為佛教的慧根,但它又是身體的,在途中的,所以又可以是入世的。好的詩歌,是可以有多重意味,可以作多種解讀的。
《海南記事》抒寫隔了三十年,詩人再次來到三亞的感懷。
我,當年那個不知死活
一蹦三丈高的女子,去哪兒了?
我不敢談及,也不訴蒼涼,人越活越矮小
一生要拿起多少東西,就要放下多少人
放下,是佛教的重要教誨。當年那個生龍活虎的女子來時,是充滿青春的蠻勇。三十年,足以分出河東河西的三十年,那個女子變成了“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沉靜的佛家弟子,她拿起了許多,也放下了許多,她不再有青春的自大,而是讓自己“矮小”下去,懂得頷首,有所敬畏。
四
寶蘭說,寫詩是對生命的深讀。她的很多詩,表達的就是對生命的感悟。比如,《南風古灶》中她悟到:窯變靠天意,人又何嘗不是。
她寫茶,寫的不是味蕾的感覺,而是生命之味。《古樹茶》如同寫滄桑到無言的一個老人:用苦難堆積的馥郁,成就了別人口中的壯闊。《紅茶》則是寫中年人:獨立或牽手,沒有你團結不了的味道/茶界的江湖喜老愛幼,你是尷尬的中年/一生中難免總是招呼過客。寶蘭的茶組詩,幾乎構成了一個生命的完整年輪。
寶蘭的《遠山》這首詩,讓我看到強大是如何練就的。
你知道不能停下來 那將成為另外一個人
最終 穿越雷區 以收割者的姿態
我看塵世的厚度厚度
順路 看見
一棵柿子樹 上面結滿了厚厚的果實
她寫的是自己的人生。歌德筆下的浮士德說,“真美呀,請停留一下”,美就消失了。如果不拒絕停下來的誘惑,如果沒有生命意志去“穿越雷區”,怎么可能達到“一本書的厚度”?怎么可能收獲自己的“因”后之“果”?一個人的強大未必要有金屬的質感,能夠豁達灑落,能夠隨緣且喜,能夠篤定踏實,都是一種強大,而且這樣的強大才是不易折斷的。
《我的一雙腳》這首詩,寶蘭淡寫滄桑,她懂得盡頭在哪里,也感恩遇見。生命的飽滿未必是濃烈,有時可以是淺淡。
隱姓埋名的腳不一定讀懂路的滄桑
只有磨透了底的鞋最懂
“太遠了”不是借口而是盡頭 是結局
我走了很多路 但沒有幾步是為自己
直到遇見你
《不再仰望什么》頗見風骨勁道,詩中可以感受到她情緒的律動。
我期待一場暴風雪
雪要厚到不讓悲傷冒出來
風要足夠大
大到可以吹走身上的寒冷
這種鏗鏘,這種遒勁,內心沒有足夠的力道是難以企及的。內心要有強大的能量,才能不避寒冷,呼喚風雪,壓倒心中悲,驅走身上寒。
寶蘭最令我著迷的是小詩《那一夜》:
一個女人
從山上下來
她知道山頂的秘密
她想革命
全詩不過21個字,極短,卻蘊含巨大的神秘能量。女人為什么上山又為什么下山?山頂的秘密是什么?她要進行怎樣的革命?都不知道,又好像都知道。一個女人一生的歷練,似乎都包孕在這幾句詩里了。這種似乎未知又似乎洞悉全部生命密碼的神秘表達,構成詩歌巨大的張力空間,把人帶入,牢牢吸住。這令我想起杜拉斯,她的表達總是支離破碎語焉不詳,卻又建構起氣場龐大的語義空間,神秘莫測而令人著迷。杜拉斯的成功之處,即在于有一個自帶引力的語義場,你會莫名被吸住。在寶蘭這首小詩里,我也看到這樣一個語義場的存在。
五
寶蘭還有一些歷史敘述類型的詩歌,有崇敬,有隱喻,有審視,有反思。
《界石》是對英雄的崇敬,有花崗巖的質感。
一個英雄
高舉著什么迎風而立
在你面前,一只鳥也必須倒退著飛
前方的將士,一座沉默的山
你高昂的頭顱就是一堵擋風的墻
你身后每一寸土地
寫滿祖先的名字和兒女的生計
邁開一步 就是生死離別
你是站立的海域、城邦
你是江山、是戒律、也是地平線
這種悲壯雄健的詩句,按照我們的文化傳統,似乎該來自男兒的胸襟,然而卻出自一位女詩人之手,正是踐行了她在《不做人間的俑》一詩中所寫的:女人也可以血氣方剛地活!
《異鄉人》一詩,有探問歷史的意圖,但未展開敘述。
在時間的入口,你掉隊了
穿著前朝的馬褂
找不到一個順路的人
就像我民國離家參軍的二伯父
再也沒人說清他的去向
“民國離家參軍”的不知去向的二伯父,顯然關乎一段歷史,然而已經找不到一個“順路的人”去探問,“掉隊”的惶恐也一同歸入了歷史的河流。
《桃樹的原罪》是一首展開的歷史敘述詩,其中的政治隱喻,是對一個扭曲的歷史時期的變相追問,也是對一些政治符號的嘲諷和拆解。
我家后院有棵桃樹 沒人知道是誰栽的
老地主的房子,打了土豪
成了無產階級的家,我和兄妹的出生地
這是一顆資產階級毒瘤,一株
野種
底下一定有陰謀和罪惡
村里干部說,不能讓它活
父親拿起鐮刀從上往下砍了幾刀
算是劃清界限
并在不遠處,種了一棵石榴
和一棵棗樹,正義地活著
父親每年都要用刀表白立場
桃子依舊不爭氣地長出是非
大大的,紅白相間
等到它羞紅了臉,被人打掉在地
父親砍不死的桃樹,如今子孫遍布十里八鄉
結著光明正大的果
地主的桃子,我和父親的秘密
甜了半個世紀,味道還沒散
全詩凝練緊湊,用的是當年通行的口號化的政治語言來進行反諷,以毒攻毒地消解特定時期的荒謬政治,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有共同歷史記憶的人,對于那種直白背后的美感都會發出會心一笑。無論是資產階級的還是無產階級的,來自于自然之饋贈的桃子自管甜蜜,就算每年被無產階級的刀砍上幾下,還是會變本加厲地流出資產階級的甜——原本,桃樹砍幾刀流出桃膠,就是可以為桃子增甜的。吃到人嘴里的甜,更是難以劃清界限,好像故意跟村干部搗亂似的。這種巧妙得有點調皮的歷史敘述詩,真是讓人像喜歡一個麻辣俏皮的小姑娘一樣地喜歡。
寶蘭曾經坦白地說:“世界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寫詩,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詩被寫出來,我就寫自己唯一的那一首,如果有好東西,可能留給后人評說,沒有能留下去的東西,也就讓此生充實。”我從寶蘭的詩里,確乎感受到讓生命踏詩而來、不虛此行的歡喜,那歡喜,如習佛之人的神清氣爽、“法喜充滿”。
寶蘭的詩,不時的靈光一現似驚鴻一瞥,令人叫絕。但要形成自己豐滿的詩歌語系和深厚的內涵根系,還要假以時日。她期許的“做一棵小樹,每年花開”似可達到,但要根深葉茂花果繁盛,還要經過更多的熬煉。“我更愛那些被埋藏的幸福/那是,詩歌也無力抵達的遠方。”(寶蘭《海南記事》)但是,文字畢竟是最不負人的,正如她自己所說:“文字最是厚道,看過的書如吃進的飯,你若心中有它,它絕不讓你挨餓。”期待著寶蘭詩歌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一個叫孫文的女人,為了兒子,裂變出一個身份——詩人寶蘭。而且,這個身份是前置的。作為詩人的她,現在為更多人所知道。這個名字,也仿佛她“出家”為詩人的“法名”,有與世俗身份間隔之意。
固然,她寫詩是出于對兒子剛性的愛和責任感,但這何嘗不是她內心種子的萌芽?“文革”后期出生的她,作為第一代移植而來的深圳人,她的青春時期都用于生存的奮斗了,她的長詩《滿眼春風》,就是作為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追溯深圳四十年洶涌澎湃的發展歷程的。詩歌不在場的日子,仍然是她心頭不時隱現的星光,她認為自己是一名詩壇“游子”、詩歌赤子,她的決意回歸,不過是初心被喚醒。曾經愛詩,但只能把詩暫且推到遠方,那么,當有一天,作為近景的目標已經達到時,作為遠景的詩,就像攝影機的運動鏡頭,一下子拉近到眼前了。真的種子,總是要萌芽的,兒子只是給了她一個契機而已。
太多人都曾經有夢,但永遠只是說說罷了,作為一種證明自己不甘平庸的感喟,點綴著人生,真正為了夢想說干就干的少之又少,寶蘭就是這少之又少的人當中的一個。在一個很多人已經羞于、怯于談詩的年代,她坦然地踏進詩壇。她做到了,她成功了。因為,魄力與才情,她都準備好了,或者可以說,之前她所有與詩無關的人生,都是在為詩的破土而出做著儲備,正如她在《又是一年春風》中說的:不覺間到了人生的秋天,遍地因果。有人在歌里唱:愛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你知道我只會用行動表示/承諾一輩子/守住了堅持/付出永遠不會太遲!把“愛”置換為“詩”,對于她完全成立。她自己說得通達:該有的都有了,沒有的不再在乎。年輕時走得快,追求卓越……如今,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已是奢侈。不貪婪,不妄作,不輕佻,不將就。
毛姆以畫家高更為原型寫作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是一個順風順水的股票經紀人,卻懷揣著畫畫的夢想,有一天,他離開遍地的六便士,追尋天上的月亮(畫畫)去了。他并非看準自己是一個天才,才敢做出如此抉擇。我從網上看到一句很棒的話:一個人,不是天才,依然可以自由勇敢,不負此生。正常的人生是不需要那么慘烈的,云淡風輕亦可以完成“月亮與六便士”的選擇題,比如孫文,她在不放棄“六便士”的同時,欣然選擇了“月亮”,這也正是她自己所說的“內不負心,外不負俗”。月亮與六便士不是不可以和解,不必非此即彼勢不兩立。毛姆自己解釋“月亮與六便士”的含義:現在我們仍然看到天上的月亮,但我們是站在地上仰望到月光。這用來闡釋孫文正好切題,詩歌就是她的月亮。她只想心滿意足地活過一生盡興而歸,而寫詩于她,就是美好地活著、活出審美價值來愉悅自己的一種方式。當然,她寫詩不久,詩還是她的新月。
詩人趙俊說寶蘭是“詩歌淘金者”,是的,她淘的只是詩歌里的金子。她是秉持無所求的心態走近詩歌的。商而優則詩,官而優則詩,究竟為詩歌帶來什么?相信這個問題已經為許多人所注意到,站位不同,答案不同。但我覺得寶蘭不屬于此種情形。她是帶著母親對兒子的承諾、懷著向佛者對詩歌感恩的心態進入詩國的,為了詩,她甚至丟掉了一些東西。
二
母親的身份,對于寶蘭來說意味著另一個世界的開啟,但她寫給兒子的詩并不多。晉身為母親的女人,最容易聯想到的是給予自己生命的那個母親,因為這種身份的重疊,那個遠去的母親再一次被喚回,甚至復活——如果她已經不在了。她在《出生地》一詩中黯然而悲傷地寫道:
總有人問:你是哪里人?
娘就是我的出生地
我兩歲半她就走了
那是一塊移動的國土
她走了
我也就沒有了故鄉
兒子的到來喚醒了她的母愛,也喚醒了她無母的遺憾。從自己成為母親的那一刻起,自小失母的傷感就籠罩了寶蘭,她一次又一次,固執地在詩歌中尋找著母親。
寶蘭的《我終于知道了娘的名字》一詩,開篇即是:我也是有媽媽的。這個迫不及待的確認蘊含著一種隱痛,類似于小孩子被小伙伴們歧視:你是沒有媽媽的孩子。它也隱含著一層自卑或殘缺心理:我是沒有媽媽的人。第二句:雖然我不記得她的模樣。她多么想知道母親的模樣,那也是母愛的模樣。一個連母親的模樣都不知道的孩子,不管多大多老,都難以祛除滿懷的孤兒之感。為母則剛,然而,兒子的到來卻觸動她血緣之愛的神經,使她的孤兒感驟然強烈起來,面對永遠缺位的母親,她前所未有地柔弱。雖然她不可能知道媽媽的模樣了,但是——我相信您也是有名字的。于是,尋找母親的名字,也成為靠近母親的一種方式:
向一切認識和可能認識您的人打聽您的名字
就像打聽一個丟失的時代
媽媽呀,仿佛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您的名字
一個不知來處的孩子
一個形只影單的女人
就這樣過了幾十年
今天,終于從歸來的鄉親處知道了您
我捧著您輕輕的名字
我捧著您沉重的名字
我捧著您紙一樣薄薄的一生
媽媽,我捧著您——
嚴少清
當嚴少清這個名字終于來到嘴邊,我們感覺到的是淚的噴薄,僅僅深情呼喚這個名字,就仿佛投入了母親的慈懷。對于母親的呼喚,使作為女兒的她柔弱無依,內心墮入永恒的流浪與填充不了的虛空。這濺淚濺血的詩句,令人柔腸九轉,心酸難抑。
用母愛喚醒的對于母親的愛和渴望,亦是含著母愛成分的,她在詩中幻想著:溯回到母親生命的最初,與孩提的母親拉著手奔向歲月,一同成長,把所有母親般的疼愛寵溺都給予那個小小的母親。這個閃著黃金歲月之光的詩意空間是美的,也是含淚的。在《媽媽少清》中,她直接喊了出來:多想穿越時空去愛您,媽媽。那遍尋宇內而不見母親的女兒,心里是有多少“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楚與無奈,使她不加修飾的呼喊沖決而出。愛到極致,也就樸素到直白。
缺憾有多深,渴望就有多深,她在許多看似毫無關聯的瞬間情境中,都會猝不及防地看到想象中的母親,內心被酸楚所淹沒。比如,《南風古灶》一詩中:
突然間 我似乎看見一生守著小土灶
為一家老小燒火做飯的娘
正蹲在古灶口摸挲著剛剛出窯的寶貝
就像摸挲著自己初生的兒女
我甚至感覺到娘手中的盆盆罐罐像剛剛離火的碳 灼人肌膚
傳統農業社會中,在灶間勞作的通常是母親,所以,她在現代文明煥然的今天,在一口古磁窯的灶口,驀然看見了母親勞作的身影,這說明她心里有一根與“母親”相通的神經,始終是醒著,母愛的缺憾與愛母的渴望,不絕于縷。
血親的缺憾是無法彌補的,然而它可以改變一種形式,還回生命中來,她體恤心疼憐惜著女人們的世界,并從中得到熨慰,得到“花好月圓”的美好暗示。她的《花好月圓》中,那撒向女人們的大愛慈悲,構筑出一個以女人為中心的理想家園。
請你在空中點一盞比滿月還亮的燈
讓我看見千里之外的家鄉
那些花是否還開在母親的庭院
她們是二十四節氣里的花信
她們有著自然界一樣悠長的呼吸
她們把男人和孩子摟在懷里
就像大地讓花兒開在自己的身上
這些女人是我的母親和姐妹
在我的家鄉 以花命名的女人
都不懂什么是折桂攀蟾
無論初一還是十五
無論你兩手空空 還是烽火狼煙
只要推開家門就見花好月圓
《花好月圓》寫得元氣充沛,蕩氣回腸,呈現出詩人地母一般的胸懷。母親是溫暖慈悲的化身,母親不在了,她代替母親,向人間打開慈懷。當母親的慈云廣被人間,母親便得以活著,活在愛的萬事萬物之中。她的母親雖然不在了,但她在世間所有慈祥的母親身上,看到心中的母親,她溫暖的淚,流給她們,就是流給母親。“這些女人是我的母親和姐妹”,這深深的共情之感,把女人納入一個共同的溫暖的懷抱,而女人們又以自己天然的慈愛,給世間一個溫暖家園:推開家門就見花好月圓。母親在,家園就在。愛和溫暖是雙向的,當詩人去擁抱世界時,世界也擁抱了她。
也許,現世的一切圓滿之后,最大的殘缺就凸顯出來,“母親”,因此就前所未有地成為寶蘭心中大寫的一個詞匯。對于母親的渴望,又成為詩人去愛一切母親以及像母親一樣的美好女人的原動力。《致小梅》是寶蘭獻給詩友小梅的一首詩,在她的筆下,詩友小梅就美好得像一首詩。“你及腰的長發是八百里水泊梁山”,該有怎樣的激賞,才會這樣去寫一個女子的柔與剛。那根與根相握的情深意篤,甚至使她感覺二人相伴的一天是神的賜予,是生命中“多出來的一天”。她一向欣賞和愛悅優秀的女人,如同欣賞和愛悅自己。只有胸襟博大闊達的足夠優秀的女性,才有可能這樣欣賞同類。
在《不做人間的俑》中,她為跪了千年的女俑心痛:
又見漢俑
一個女人在博物館櫥窗前
為另一個跪著的女人哭
那是忍了兩千年的淚和心疼
那些遙遠的悲壯和驚心
再次得到證實
兩個重疊的靈魂
是大地上同一個心跳
這個世界上有誰禁得起一個母親的跪
起來吧 挺起脊梁
女人也可以血氣方剛地活
不做人間的俑
詩人“為另一個跪著的女人哭”,因為“同一個心跳”,但畢竟,兩千年過去了,那兩千年前的“人間的俑”,到今天已經挺直脊梁站了起來,“女人也可以血氣方剛地活”。這首詩的情感是有層次的,從“淚和心疼”的共情,到玫瑰的鏗鏘,由壓抑到高昂,女人如涅槃的鳳凰,沖出火的海洋,氣勢如虹,飛向碧空。
在《水鄉女人》中,一個母親、一個家庭主婦,因為雨季驚現的陽光,心里起了一絲既驚且喜、既喜且疑的波瀾,波瀾閃過后,則又是女人千年不變的日常。
我不敢確定
今天是不是一個好日子
但我此刻必須起來
搖筏送娃上學
再去干下輩子也干不完的活
然后再想想晚餐的事
突然出現的光
不知是一種經歷
還是另一種試探
我在想如果今夜來得遲一點
我和我的娃可以在天黑之前
——回家
雖然還是那樣的日常,但畢竟,那一道光來過了。有光閃過的女人的心里,轉瞬想到的是天黑的問題。天黑帶娃回家——這,才是女人生活的法典。而那束光,不管是“經歷”還是“試探”,畢竟閃過了,女人會留存心里,好使自己更有勇氣繼續那從天明奔向天黑的塵世人生。
三
寶蘭是信佛的,詩與佛,是她靈魂的兩翼,而佛又先一步到達。她說:“一路走來,我發現與其相信時間,不如相信因果。”是的,她找到詩,不是時間問題,而是因果問題。對她來說,佛是一種渡,詩也是一種渡,當她在詩歌中上岸,即是蓮花開放,即是菩提樹下的拈花微笑。寫詩對于她來說,也是一種修行,近似于佛光浸潤,增加了自己內心的能量密度。她說,我本已出家,為詩歌還俗。詩是她靈魂之泉與溪的自然流淌,浣洗塵心,唯余凈慈、法喜。詩是她內心的磬鼓梵音古剎浮屠,一行行詩句,就是一串串佛珠。皎然《支公詩》寫:得道由來天上仙,為僧卻下人間寺。如果說佛是她的“天上仙”,詩就是她的“人間寺”。她的“月亮”與“六便士”的和解,即是在入世中出世,當來自于佛的啟悟。因為習佛,她內心有極好的平衡和通達,她說自己寫詩是一個尋根感恩的過程,她既感恩自己故鄉那個民風淳樸的文化村落,也感謝城市化和技術文明,前者使她有所回望,后者使她有可能回望。這完全不同于在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之間厚此薄彼的習見態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母親就是在世的佛,即便母親不在了,她依然把向佛之心與在世之愛渾然融合成“母親”的大愛意象,化出行走世間的佛,使自己使他人感受到佛光可仰、人世可親,并欣然呈現于詩中。
中國詩人“以佛入詩”,往往是以佛語、佛典、佛理、佛境或者禪意、禪境入詩的,講究的是詩禪融匯、以禪喻詩。以禪境來提升詩境,澄明凈化的結果,就是指向虛空或平靜。比如詩佛王維,詩中傳達了水平如鏡的空寂禪意,但他是否真的釋懷與平靜了呢?人心向佛,最終是為了達到坦然平靜之境,達到了,就是“得道”了。所以,詩人禮佛,未必詩中一定要多么玄空虛靜,境界到了,就是得其所哉。寶蘭的“以佛入詩”是無跡可求的,是佛心大愛的無聲浸潤。詩與佛的平和晤面,即使不求禪音古韻,一樣可以法相莊嚴,予人安穩之意態。她詩中敞開胸懷的心態,來自佛的智慧慈悲力量,傳達的是向光向善的能量。
寶蘭的《立秋》一詩,是直接談及佛的。
那以后 我以為有你 就有溫暖
你說 “我就是一個自了漢
根太深 連根拔起也活不了
就當我是出家人 為你
我已還俗一次”
大乘佛教中,正果分為三等:最低是阿羅漢,即自了漢,自身明白佛法,但無法渡人,只能自渡;其次是菩薩,可以渡人;最高是佛陀,能普渡眾生。這個“自了漢”,讓我想到詩僧李叔同。
一粒種子破土而出時不會去想遇見誰
各有各人的命
有些人是樹 有些人是葉子 有些人就是果實
這幾句,將前半首詩的掙扎最終平息為隨緣的安寧平淡,心空止于澄凈之境。
《回憶》一詩,則是由佛境逆推到人境,是一種溯回。
我朝拜過眾多的山
不是每一座山上都有菩薩
我走過很多的路
每一條路上都擁擠著孤獨
我趟過數不清的渾水
跨過無數的橋
我坐過的轎子
乘過的船 喝過的酒
都是力氣活兒
沒有一次是白醉
當詩人以朝拜為目的上山時,自然已是內心有佛了。但她的佛心還沒有那么徹底,所以她有時候找不到山上的菩薩。她的不靜,在于還會回望紅塵往事。“沒有一次是白醉”,首先說明她有過無數次的醉,而且醉得不輕,因為“都是力氣活兒”。這時候你會驀然心驚:她經歷過什么?自然,凡夫俗子在禮佛之前,必定經歷很多顛簸跌宕,而后才能找到佛。但,畢竟沒有白醉,那個蛻變的過程,一言以蔽之了。
那個一天給我發三封電報
那個讓河水從我的頸下退去——
讓我好好活著的人
你現在還好嗎?
這幾句里面,是有詩人更驚心的經歷,驚心到直逼生死界線。好在,最后一句是紛擾過去塵埃落定,只要能問出:“你現在還好嗎?”必是已經與某種介懷的人事和解了。這首詩的情感是在出世與入世、今日與過往之間一波三折的,從心擾到心定,一首詩走完向佛的歷程。
《那個人》一詩,也寫了和解與釋然,從中可以看到佛的開悟與人的愿力。
愛得太早,怨又太遲
如今,一切都散了
浮生若夢,因為有你,算沒白來人間一趟
什么都見了
愛怨聚散來去,是最考驗佛門弟子境界的,一句“什么都見了”,透著滿,也透著滿之后的空,往事成空對于佛家來說不是傷感,是負累的去除,是解脫。
《我靠著一棵樹》寫的也是生命中的來去。
無意間明白,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誠意
你不用去看花,那些花會來看你
這句詩,給我一種“想那句時,它就來了”的默契之感。生命行進到一定時間一定境地,你就會有這種悟,想對匆匆趕路的人說一句:不用急,該來的總會來,在恰好的時候。當你有了在時間中拈花微笑的從容,還用急著去看花嗎?花已經來看你了。這一句,是有禪意的——或者直接說:禪悅。
《途中的根》意味更為神秘內隱。
心中有個春天
身體的根,習慣把自己
埋在土里
懂得愛在低處,才能開出花來
這種“低”,可以解讀為在佛面前的謙卑;謙卑亦是虔誠,蓮花得以開放。同時,也可以解讀為凡間男女的“一低頭的溫柔”,或者“低到塵埃里,從塵埃里開出花來”。“根”可以理解為佛教的慧根,但它又是身體的,在途中的,所以又可以是入世的。好的詩歌,是可以有多重意味,可以作多種解讀的。
《海南記事》抒寫隔了三十年,詩人再次來到三亞的感懷。
我,當年那個不知死活
一蹦三丈高的女子,去哪兒了?
我不敢談及,也不訴蒼涼,人越活越矮小
一生要拿起多少東西,就要放下多少人
放下,是佛教的重要教誨。當年那個生龍活虎的女子來時,是充滿青春的蠻勇。三十年,足以分出河東河西的三十年,那個女子變成了“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沉靜的佛家弟子,她拿起了許多,也放下了許多,她不再有青春的自大,而是讓自己“矮小”下去,懂得頷首,有所敬畏。
四
寶蘭說,寫詩是對生命的深讀。她的很多詩,表達的就是對生命的感悟。比如,《南風古灶》中她悟到:窯變靠天意,人又何嘗不是。
她寫茶,寫的不是味蕾的感覺,而是生命之味。《古樹茶》如同寫滄桑到無言的一個老人:用苦難堆積的馥郁,成就了別人口中的壯闊。《紅茶》則是寫中年人:獨立或牽手,沒有你團結不了的味道/茶界的江湖喜老愛幼,你是尷尬的中年/一生中難免總是招呼過客。寶蘭的茶組詩,幾乎構成了一個生命的完整年輪。
寶蘭的《遠山》這首詩,讓我看到強大是如何練就的。
你知道不能停下來 那將成為另外一個人
最終 穿越雷區 以收割者的姿態
我看塵世的厚度厚度
順路 看見
一棵柿子樹 上面結滿了厚厚的果實
她寫的是自己的人生。歌德筆下的浮士德說,“真美呀,請停留一下”,美就消失了。如果不拒絕停下來的誘惑,如果沒有生命意志去“穿越雷區”,怎么可能達到“一本書的厚度”?怎么可能收獲自己的“因”后之“果”?一個人的強大未必要有金屬的質感,能夠豁達灑落,能夠隨緣且喜,能夠篤定踏實,都是一種強大,而且這樣的強大才是不易折斷的。
《我的一雙腳》這首詩,寶蘭淡寫滄桑,她懂得盡頭在哪里,也感恩遇見。生命的飽滿未必是濃烈,有時可以是淺淡。
隱姓埋名的腳不一定讀懂路的滄桑
只有磨透了底的鞋最懂
“太遠了”不是借口而是盡頭 是結局
我走了很多路 但沒有幾步是為自己
直到遇見你
《不再仰望什么》頗見風骨勁道,詩中可以感受到她情緒的律動。
我期待一場暴風雪
雪要厚到不讓悲傷冒出來
風要足夠大
大到可以吹走身上的寒冷
這種鏗鏘,這種遒勁,內心沒有足夠的力道是難以企及的。內心要有強大的能量,才能不避寒冷,呼喚風雪,壓倒心中悲,驅走身上寒。
寶蘭最令我著迷的是小詩《那一夜》:
一個女人
從山上下來
她知道山頂的秘密
她想革命
全詩不過21個字,極短,卻蘊含巨大的神秘能量。女人為什么上山又為什么下山?山頂的秘密是什么?她要進行怎樣的革命?都不知道,又好像都知道。一個女人一生的歷練,似乎都包孕在這幾句詩里了。這種似乎未知又似乎洞悉全部生命密碼的神秘表達,構成詩歌巨大的張力空間,把人帶入,牢牢吸住。這令我想起杜拉斯,她的表達總是支離破碎語焉不詳,卻又建構起氣場龐大的語義空間,神秘莫測而令人著迷。杜拉斯的成功之處,即在于有一個自帶引力的語義場,你會莫名被吸住。在寶蘭這首小詩里,我也看到這樣一個語義場的存在。
五
寶蘭還有一些歷史敘述類型的詩歌,有崇敬,有隱喻,有審視,有反思。
《界石》是對英雄的崇敬,有花崗巖的質感。
一個英雄
高舉著什么迎風而立
在你面前,一只鳥也必須倒退著飛
前方的將士,一座沉默的山
你高昂的頭顱就是一堵擋風的墻
你身后每一寸土地
寫滿祖先的名字和兒女的生計
邁開一步 就是生死離別
你是站立的海域、城邦
你是江山、是戒律、也是地平線
這種悲壯雄健的詩句,按照我們的文化傳統,似乎該來自男兒的胸襟,然而卻出自一位女詩人之手,正是踐行了她在《不做人間的俑》一詩中所寫的:女人也可以血氣方剛地活!
《異鄉人》一詩,有探問歷史的意圖,但未展開敘述。
在時間的入口,你掉隊了
穿著前朝的馬褂
找不到一個順路的人
就像我民國離家參軍的二伯父
再也沒人說清他的去向
“民國離家參軍”的不知去向的二伯父,顯然關乎一段歷史,然而已經找不到一個“順路的人”去探問,“掉隊”的惶恐也一同歸入了歷史的河流。
《桃樹的原罪》是一首展開的歷史敘述詩,其中的政治隱喻,是對一個扭曲的歷史時期的變相追問,也是對一些政治符號的嘲諷和拆解。
我家后院有棵桃樹 沒人知道是誰栽的
老地主的房子,打了土豪
成了無產階級的家,我和兄妹的出生地
這是一顆資產階級毒瘤,一株
野種
底下一定有陰謀和罪惡
村里干部說,不能讓它活
父親拿起鐮刀從上往下砍了幾刀
算是劃清界限
并在不遠處,種了一棵石榴
和一棵棗樹,正義地活著
父親每年都要用刀表白立場
桃子依舊不爭氣地長出是非
大大的,紅白相間
等到它羞紅了臉,被人打掉在地
父親砍不死的桃樹,如今子孫遍布十里八鄉
結著光明正大的果
地主的桃子,我和父親的秘密
甜了半個世紀,味道還沒散
全詩凝練緊湊,用的是當年通行的口號化的政治語言來進行反諷,以毒攻毒地消解特定時期的荒謬政治,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有共同歷史記憶的人,對于那種直白背后的美感都會發出會心一笑。無論是資產階級的還是無產階級的,來自于自然之饋贈的桃子自管甜蜜,就算每年被無產階級的刀砍上幾下,還是會變本加厲地流出資產階級的甜——原本,桃樹砍幾刀流出桃膠,就是可以為桃子增甜的。吃到人嘴里的甜,更是難以劃清界限,好像故意跟村干部搗亂似的。這種巧妙得有點調皮的歷史敘述詩,真是讓人像喜歡一個麻辣俏皮的小姑娘一樣地喜歡。
寶蘭曾經坦白地說:“世界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寫詩,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詩被寫出來,我就寫自己唯一的那一首,如果有好東西,可能留給后人評說,沒有能留下去的東西,也就讓此生充實。”我從寶蘭的詩里,確乎感受到讓生命踏詩而來、不虛此行的歡喜,那歡喜,如習佛之人的神清氣爽、“法喜充滿”。
寶蘭的詩,不時的靈光一現似驚鴻一瞥,令人叫絕。但要形成自己豐滿的詩歌語系和深厚的內涵根系,還要假以時日。她期許的“做一棵小樹,每年花開”似可達到,但要根深葉茂花果繁盛,還要經過更多的熬煉。“我更愛那些被埋藏的幸福/那是,詩歌也無力抵達的遠方。”(寶蘭《海南記事》)但是,文字畢竟是最不負人的,正如她自己所說:“文字最是厚道,看過的書如吃進的飯,你若心中有它,它絕不讓你挨餓。”期待著寶蘭詩歌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