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字幕女-japanese国产在线-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美一区蜜桃网-夜色综合|www.bfwsj.com

您的位置 首頁 > > 評譚品讀

繆 斯 的 天 空——《風過野山坡》的詩美分析

核心提示:詩集 《風過野山坡》的作者牛敏是一個有著精良的藝術修養的詩人。靠尋常的閱讀經驗是無法進入他的詩的世界的。

 

詩集 《風過野山坡》的作者牛敏是一個有著精良的藝術修養的詩人。靠尋常的閱讀經驗是無法進入他的詩的世界的。如《繆斯》中的幾節:

 

                                    清晨

我乘金屬的馬

乘咆哮的分子

鳴鏑一般劃過長空

我乘心的翅膀

我乘透明的陽光

劃過長空

 

廣天一碧,云海滔滔

蒼水浩淼,云海滔滔

我的目光釣起一座海島

我沿著目光劃上一座海島

蒼水浩淼,一座海島

美麗如同花園的海島

 

……

 

清晨

我乘著心的翅膀

透明的陽光

劃過長空

我是一架你彈奏過的豎琴

掛著你新月一樣的笑容

與風和海潮共鳴

 

 

這是詩人描繪新西蘭風光的一首抒情詩。詩中,詩人摒棄了一般風光詩里的具體物象和傳統意義上的直白抒情,在一種“空靈”和“虛室”的境界中,飛揚思緒,積蓄詩情。借景抒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等評價方式在此似乎都不足以解釋該詩的構成方式。

空靈、飛動,茫無定象,冥冥中生氣,窈窈中神飛,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著藝術中有限的形象實體的自身局限,而達到了藝術的提升。像這類的作品詩集中還有很多。本文試從如何創造空靈境象的角度來分析牛敏詩的構成方式。

老子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說,莊子有“虛室生白”、“唯道集虛”之說,都指出藝術除創造可感可觸的生動形象之外,還要重視沒有“實體”的“空白形象”——象外之旨、無形之相的創造。這種空靈動蕩的境界,使詩的意象和情思不徑自行,養空而游,蹈揖光影,摶虛成實,放出一種美的光輝。強調空靈不僅成為詩的一種精神,也是組成空間結構的一種技法。

古人所謂“發憤抒情”、“不求形似”、“以意為主”云云,就是不強調對作品的審美價值作過于拘牽坐實的解釋,而是追求“正聲感人”,聞詩知德。詩的價值,雖以“真”為基因,但力求“美”與“善”相統一,看主體在何種程度上表現了人的精神境界。那浩茫心遠的藝術境界,要求誕生于一個高尚、自由、豐沛的自我,詩格與人格歷來都是同時強調的。高潔的自我,精力彌滿,萬象在旁,超脫自如,需要空間供其活動。這就產生了以“空靈”意蘊“實有”的藝術框架,從一個層面確定詩和詩人的自身位置,不是更多地導向外在的知識,而是更多地導向內在的意志。

司空圖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男,己不堪憂”,就是講究營造一種“靈的空間”,化有限為無限。“不著一字”當然不是廢棄一切文字,而是規避和戒拒那些直說、實說以至嘮嘮叨叨、和盤托出,用隱約、殘缺、空白、間歇、無言、休止、省筆等等,以少勝多,以虛代實,計白當墨,為欣賞者(讀者和批評家)留下空闊、高華、遼遠的美之思緒以及再創造的天地。這種“無為美”,這種“靈的空間”,仍須不失“實為本”,卻是有力地反對了役于以實圖真的被動反映,賦予創造者和接受者精神游弋與領悟求索的能動性。由此,不難看出詩人牛敏是在探尋由自在之物到為我之物的轉化,以及由實際本質向神圣本質的過渡。

不過,為詩之難,難在以高遠的審美意識對客體的把握。宗白華論及空靈時,說到“靈氣往來是物象呈現著靈魂生命的時候。”(宗白華《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文藝月刊》1943年第5期)他還將“空諸一切”和“能深、能實”(同上) 聯系起來考察,力主詩的框架豐富空靈,是很有見地的。我以為需作補充的是,空靈不可像我們有些古典詩歌那樣滿足于萬象染上一點飄逸的性靈(它多少帶著先入為主的倫理主義色彩),也不可像一些西方現代詩歌那樣太過抽象(重主智但又缺乏靈氣),而是基于創造主體全身心、全靈魂地度物取真和貫通意脈之上的行神如空、行氣如虹。這樣,當空靈依附于物態化的詩作時 ,不必求助于概念演繹,不去表現為外物強制,“真”與“美”需從無意識深處自然流出,并引入一個超曠的空間向量,求得層次較高的審美把握。例如當代同是思鄉的主題,有的詩可以“泥乎實”,有的詩可以“蹈乎虛”。而牛敏的“思鄉”詩《夠不著的鄉愁》是這樣表達的:

               又一次撿起讓我尋尋覓覓的故鄉

               離家的一刻,其實我已把她裝進行囊

               每次打開都會被童年的星光照亮

               潔凈的雪寒冷干燥的風

               大地上蒼茫而至的黎明

               最先在井臺上把村莊喚醒

 

               窗紙上不約而同泛起陽光的笑聲

               比祖母還老的歌謠在暖暖的炕上

               扶起童年步上漫長的人生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每一個節氣都在原野上走出色彩的聲音

              

               再次回到久別的家鄉,村莊

               并不因為我的思念而茁壯

               故鄉不過是時光中行進的泥墻

               比我走得更加急迫而匆忙,許多故事

               相伴雀鳥和馬蜂,丟在風中

               在遠處走成斷壁殘垣,似曾相識的懷想

 

               窗格子上的春意換成讓陽光失足的時尚

               晨光并不因我而凝成露水

               青草的記憶被過載的羊群咬傷

               縷縷炊煙并不因我而升起,歲月疆場上

               折戟沉沙的河流不再歌唱

              

               離家的一刻就該明白,裝入行囊的才是

               真正的故鄉。紅蜻蜓一經起航

               所有的日子不再因我而漫長

               所有的花兒不再因我而綻放

 

作品在同類主題和題材中并不是最深刻的,但這首詩至少是以流動的美,提供了一個以有限(物象)把握無限(意蘊)、以言內象與言內意去溝通言外象和象外意的動態模式,伏采潛發,淺深聚散,萬取一收。在精心營造的這個“靈的空間”里,所有意象并非在同一平面上鋪開,而是包含著具象(村莊、井臺)、象征(歌謠、泥墻)、抽象(鄉愁)三個級位,與意象的跳躍、流變構成一種潛在的呼應。它擺脫了對于歷史的靜態斷面和時間的剎那凝凍,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靈氣盤旋、詩情洋溢的天宇。

我們一般都把空靈視作一種藝術精神或藝術風格,倘若換一個坐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和諧的意境結構。“靈的空間”既不能太擁擠直至氣塞不通,也不能絕對的與生活無涉而納入真空,而是讓蔥蘢的心靈和氤氳的詩情在虛虛實實中流動。作為詩意生長的一種秩序,如何超越“直說”與“務實”,在靈動的空間架構中實現心智潛能的發揮。在我看來,《風過野山坡》中的大多數作品是達到了這個境界的。落想空靈,返虛入渾,實現老子所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如何使詩中包含的整體意蘊心緒更豐富、更巧妙,這將是牛敏繼續努力的方向。

 

 

作者簡介:金 鵬 善——某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評論家。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