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評魯直夫的《換乘》
詩人魯直夫《換乘》這首小詩,愈讀愈讓人覺得揪痛不已。作者將生命的過去時、現(xiàn)在時以及將來時,用了“換乘”這個出奇、出新而又恰切的比喻,情懷和哲理皆含其中,足見詩人對生活體悟之深透。
詩人將“中年”比作“高鐵”。雖然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雙肩膀既擔(dān)著家庭,又擔(dān)著工作。為生計操勞,為事業(yè)奔忙,但中年卻是人一生中最旺盛、最蓬勃、最富有激情的生命時光。可這一美好時光,更多地人來不及思考、來不及等待,更沒有機會回味,恰如“高鐵”一閃而過,短在“眨眼”間。對于有限的生命而言,還有比這更令人嘆惋的事情么?當(dāng)然沒有!
“母親呼喚的乳名/在月臺上空回蕩”,詩人將思念與懷緬熔于一爐,無法不令人淚眼朦朧。一個“空”字,我讀我的情,你讀你的思,他(她)讀他(她)的戀,無形間會復(fù)出沓層層抱憾、疊疊追悔。
在第三節(jié),詩人筆鋒陡轉(zhuǎn),由過往寫到現(xiàn)實,寫到自己。“如果可以/下一站/我希望換乘一輛/慢車”,這是詩人的心聲,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愿嗎?
生命只有一次,誰也不想過早握別這個美好的世界。“慢車”越慢越好,這樣就不會錯過緣分,錯過機遇,錯過風(fēng)景。如果更理想一點,不去“換乘”,就待在清醒的此刻,有誰會不樂呢?
詩人魯直夫《換乘》這首小詩雖然很短,但蘊藉飽滿,余味綿淼,足以喚醒人們對生命和親情的深深敬畏與覺悟。
《換乘》給我的啟迪:生活與深情融為一體,情韻與手法巧妙結(jié)合,就是好詩。因此我說:致敬魯直夫詩人,向您學(xué)習(xí)!
附:
換乘
文/魯直夫
高鐵呼嘯而過
眨眼到了中年
母親呼喚乳名的聲音
在月臺上空回蕩
如果可以
下一站,我希望換乘一輛
慢車
作者簡介:魯直夫,原名徐建和,男,70后,江西鉛山人,現(xiàn)居濟南,城市規(guī)劃師。選自《山東詩歌》2021年總第35期《詩主推》欄目
(二)簡評雨青的《鄰居》
詩人雨青的這首七絕《鄰居》,與其說是一首詩,不如說是一幅畫;與其說是一幅畫,不如說是一出活報劇。
當(dāng)今社會,沙石、磚塊、水泥和鋼筋、鐵皮、鋁合金,連同鎖芯不斷升級的防盜鎖,有形無形地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麻木和疏遠(yuǎn)。
尤其在城市里,尤其在現(xiàn)代化的高檔小區(qū),就算是鄰居,就算是對門,詩人用“隔墻漸厚似鄰?fù)汀边@一形象比喻,將熟悉生的陌生、熟悉中的戒備、熟悉中的敷衍和盤托出,越讀越叫人郁悶難耐。
“鄰居”若“鄰?fù)汀保m然電梯同時上下,低頭抬頭相見,開門關(guān)門“砰”“咵”相聞,就是不相往來。那“門前照面微微笑”的“文明”禮節(jié),那“門后搖身異路人”的可怕“現(xiàn)實”,所有身在其中的人,誰會不“迥”在其中、“傷”在其中、“痛”在其中呢?
詩人主要用了“對比”的手法。“今”與“昔”、“門前”與“門后”,“隔墻”明薄暗“厚”,共同傳遞出了人與人、心與心、情與情由近變遠(yuǎn)、由濃變淡、由密變疏的真實現(xiàn)實,反襯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憂慮和隱痛。
雖然整首詩只有二十八個字,從中可以看出詩人情感細(xì)膩,體察細(xì)微,有大愛情懷,是生活的有心人。語言平實有力,生活味濃郁。如果能減少“重字”,效果會更好。
附:
鄰居
雨青
今比昔時門更近,隔墻漸厚似鄰?fù)汀?
門前照面微微笑,門后搖身異路人。
作者簡介:雨青,原名許云發(fā),男,60后,鷹潭通信行業(yè)職員,祖籍樂平,江西楹聯(lián)學(xué)會會員。選自《山東詩歌》2021年總第35期《古韻廳》欄目同題詩。
(三)簡評王青山的《回故鄉(xiāng)》
詩人王青山的這首七言絕句《回故鄉(xiāng)》,交織著極其復(fù)雜的感情。
起句“坐倚車窗噙淚望”,經(jīng)年在外的詩人,終于結(jié)束了漂泊的日子,踏上了歸途。然而,依窗而望,滿目陌生,激動之淚和萬千感喟之淚一并盈在眼眶,欲流不能,欲止不得,這種痛中有喜、喜中有痛的情感廝磨,讓“噙淚”一詞落到了實處。
承句“歸根落葉滿頭霜”,“少小”離家,“老大”而歸。人事代謝,往來古今,一個“滿頭霜”的老人,坐在車廂里,人隨車廂顛簸,心隨云煙縱橫,滾滾的內(nèi)心活動,何止一個此起彼伏……
第三句,詩人筆鋒一轉(zhuǎn),“今生有幸回桑梓”,“有幸”一詞,把詩人半世奔波、半世思念、半世翹首的的五味情思和盤托出。看似出乎意料,但卻在意料之中,“有幸回”到夢里的唯一,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結(jié)句“哪片高樓是故鄉(xiāng)”這一問句,猶如放縱的情感閘門被心靈的糾結(jié)和隱痛連環(huán)撞開。估摸著到了故鄉(xiāng),卻聞不到帶著㸑味的炊煙,看不到心心念念的老槐樹,找不到魂牽夢繞的小池塘,熟悉的“桑梓”變成了望不斷的“高樓”。“有幸回”的欣喜與“不知”歸何處的迷惘輪番襲來,這才是詩人“噙淚”的真正答案。
雖然詩人是在傳遞個人在特定時刻的特定感懷,但讀著讀著,就讓人無發(fā)不聯(lián)想到一個令人憂心的社會問題:高樓大廈對古樸村落的沖擊,磚瓦水泥對泥土田疇的排擠。這也許就是這首《回故鄉(xiāng)》的真正內(nèi)蘊之所在。
附:
回故鄉(xiāng)
王青山
坐倚車窗噙淚望,歸根落葉滿頭霜。
今生有幸回桑梓,哪片高樓是故鄉(xiāng)?
作者簡介:王青山,男,50后,吉林長春人,定居四川西昌。選自《詩傳播》2021年總第38期《古韻廳》欄目
個人簡介:
黨秀梅(優(yōu)游歲月),女,50后,武功人。陜西作家協(xié)會會員,秦風(fēng)詩詞學(xué)會副會長,長安詩鐘社副社長,咸陽市女子詩社常務(wù)副社長,咸陽詩歌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會理事。出版詩集《浪花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