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字幕女-japanese国产在线-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美一区蜜桃网-夜色综合|www.bfwsj.com

您的位置 首頁 > > 文學原創

故鄉村考

核心提示:村南一箭之地,隔路有丘土隆于周野,其上棋布人居,鄉人謂之青山,概因地勢而有其名也。少年懵懂,不知此為延芳淀之呼鷹臺,卻以為窮鄉僻壤,已然中天地之間,陶陶然而無知無畏。十七載成人一別,若雛鷹之始飛,方知天高地廣,又以故鄉不過一彈丸耳。

村南一箭之地,隔路有丘土隆于周野,其上棋布人居,鄉人謂之青山,概因地勢而有其名也。少年懵懂,不知此為延芳淀之呼鷹臺,卻以為窮鄉僻壤,已然中天地之間,陶陶然而無知無畏。十七載成人一別,若雛鷹之始飛,方知天高地廣,又以故鄉不過一彈丸耳。年少輕狂跋扈,世事風雨無情,慎思而致感悟,終于妙道凝玄。驀然回首間,記故鄉寸土,遂查典志而知其前,竟慨然歲月之滄桑也!

人道“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也!故鄉小村遠古時竟一片汪洋!6億年前地球太古大陸初成,3億年前華北古大陸始現,1.7億年前“呂梁運動”,太行隆起,7千萬年前“燕山運動”北京西山以東山脈斷裂沉降——迤北隆起燕山,山前沉降,海水涌入。3千萬年前又“喜馬拉雅運動”,太行山與燕山繼續抬升,山前地表再次沉降——至此,小村之地已陷海底,稱古渤海“北京灣”。

豈止于滄海桑田?遠古時這里竟滄桑之后又高山大海矣!

據《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三:“古名勃海。應劭曰:海之橫出者,曰勃。”以此論渤海之出處,此海灣倒是正宗。兒時掘土為戲,常見海生貝類之殼,惑以腳下曾為大海,今可以史證之矣!

千萬年河流灌注,第四紀沉積抬高地表,又一次滄桑演繹,至人類文明史發端,故鄉小村又趨淡水湖澤矣。大禹治水,九州之野始分,此地屬幽州,稱天上箕星在地,正由海灣向淡水湖澤演進,號“苦海幽州”,乃上古人犯流放之地。夏商周三世,演進完成,秦漢時此地已為淡水湖澤,稱雍奴藪,其地屬古泉州。

《郡國志》載:“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雍奴得名,表其水已為淡水,其地有壟崗、島嶼。《漢書》稱雍奴藪“東極渤海,南臨滹沱”,又其西北界為太行山脈,此概為今海河平原,故鄉小村在其中也。

海水退而成內陸湖,其初為咸水,因淡水沖擊而漸去鹽分,東南湖泊多因此而成,此已為科考證實,今浙江之西湖即之。

漢初古泉州之境,東及渤海,轄雍奴藪東部及其壟崗、島嶼大部,屬“方外”散州。及西漢元封五年(前106)置泉州縣,始為規制縣治,概因水退而地漸廣、人漸稠,轄域大為縮減,僅為古泉州西北一隅。故鄉小村時屬漢泉州縣北部,不知其時是否已出水面。漢后延之數朝,水愈淺而地愈廣,至遼初雍奴藪淤散為數處淀澤,小村村域屬延芳淀,為水中一小島,其南相隔數百米有另一高臺出水。

延芳淀為漷河(原永定河)潴水,遼時被占為皇家捺缽苑囿,故鄉小村南側高臺捺缽時被用來呼鷹,稱呼鷹臺,還建有皇家寺廟延慶院,小村所成島嶼較小,建皇家捺缽糧倉。呼鷹臺為捺缽三鷹臺之一,此糧倉亦屬捺缽三糧倉一座,兩處周圍屬當時捺缽主場。當年海東青獵殺天鵝事畢,鷹師于臺上呼鷹轉場,捺缽功成后,部分軍士于糧倉取糧,在呼鷹臺上烹煮就食。是以后世兩處成村,一曰“倉上”,一曰“清膳”,倉上者糧倉旁側,倉即糧倉,上則旁、側義,即故鄉小村;“清膳”者,軍士抱怨膳食寡淡。清膳后世誤為“青山”,乃諧音且地勢。

小村被占為皇家捺缽之用,歷遼、金、元三朝。元初延芳淀又淤散成4處飛放泊,此處屬其中柳林海子,仍為皇家飛放(即捺缽)之屬。元前至元十八年(1281)世祖忽必烈幸柳林,又在柳林海子西敕建柳林行宮,行宮之地,在今西永和屯村西磚渣地再西,磚渣地為漷州初置柳林鎮之廢墟。元末紅巾于此攻元軍不成敗走,明初大將徐達在此攻毀柳林行宮滅亡元朝。

明初京畿大量移民屯墾,柳林海子被圍堰耕垡,故鄉小村處糧倉廢棄,但以地勢高較早成村。明清延續兩朝,民國至今先民不斷耕耘,原水泊遺跡已蕩然無存。吾童稚時,村圍仍多池塘洼沼,隨處便見流水魚蝦,今卻土地干旱,掘地數米不見水矣!當年村東還有一塊堿地,泥土中有大量磚瓦殘片,鄉民傳為本村原址,今考當為窯廠、墓地,窯廠在前,墓地在后,墓多“韃靼墳”,窯廠則為遼金時遺跡。今村址曾出土倉儲遼磚,小村建糧倉,村南呼鷹臺建延慶院,所需磚瓦當為此處燒制。

此外村域散有其它墓葬,亦多為“韃靼墳”或明清以降墓冢。

可考證歷史遺跡,除此還有村中關帝廟一座。此廟一進三間,廟址較高,廟前曾有三級臺階,故廟毀后,村民俗稱此地為“廟臺”。此廟廟壁有三國彩繪,供奉關羽夜讀《春秋》塑像,旁側有關平、周倉,周倉黑臉,持刀伺立,關平形態不詳。該廟還當土地廟用,故關平、周倉再外,還有牛頭馬面、黑白判官塑像,廟殿內曾有七尊塑像。

小廟始建于清嘉慶年間,選址正對村南正道,風水上為破“穿心煞”,其本意是請關老爺替村民擋煞。此小廟原在生吾處右前,吾出生于1963年,小廟1962年先遭拆毀,今廟址前建九龍壁一座。

嗚呼!故鄉一荒僻小村,并無太多古跡,但考其前世今生,竟不止幾度滄桑,還曾為皇家捺缽禁地,又兩度成重大古戰場!若非深入考究,實難想象也。今閑考此篇,與家鄉父老共勉。



作者簡介:劉福田,男,1963年4月生于北京通州,大學學歷,1984年參加工作,中共黨員,2003年開始文學創作,曾用筆名獨孤語等。2007年加入北京作家協會;2012年受聘為政協北京通州區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特邀委員;歷任北京通州區《運河》文學季刊執行主編和《通州文史》編委、北京市豐臺區作家協會理事等。

2003年出版散文集《網絡迷魂》(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年出版哲學專著《混沌哲學本體論》(文化藝術出版社)。同年出版哲理散文集《妙道凝玄》(中國文化出版社)、《網路心痕》(遠方出版社)等。2011年出版國學研究專著《<周易>原義》(中國書籍出版社),此書得到全國各地讀者的廣泛關注,一度在北京圖書大廈銷售排名第六,曾受邀在北京圖書大廈作專題講座等。2017、2018年先后出版文史研究著作《一代宗師李卓吾》(團結出版社)、《說說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兒》(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等。
正式出版以上哲學、國學、文學和文史專集之外,另有各種形式作品發表于報刊、電臺和電視臺(訪談節目)等媒體,報刊如《北京娛樂信報》《北京晚報》《通州時訊》《北京文史》《通州文史》《運河》《盧溝月》等,電臺如北京廣播電臺,電視臺如《北京電視臺》《東方衛視》《吉林衛視》和《通州電視臺》等,期間有多篇作品榮獲各種榮譽和獎項,如作品《通州從歷史中走來》獲2019年中共北京市通州區委宣傳部和北京市通州區文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征文“我和我的祖國”一等獎等。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