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夏天,跟蜜蜂出版張業宏先生第一次訪3+2讀書薈和盛館,這是位于溫江區和盛鎮上的一個鄉村圖書館。在其門口有一張巨大的報紙,報道讀書薈的近 況,每個月出一期。圖書館有一兩百個平方米,陳列圖書數量并不是特別多,卻井然有序,陳列區、閱讀區分開,可以在這里隨意閱讀。第一次見成都有這樣的讀書 薈,真是驚喜。
隨后,我們又訪問了3+2讀書薈位于大邑縣新場古鎮的總部,這里面積更大,陳列的圖書更多,而且是有故事的圖書館,如副會長陳瑞生就把自己珍藏 的諾貝爾文學獎歷屆獲獎的代表作品都捐獻了出來,不少作家、學者紛紛給讀書薈捐書,這樣的故事成為讀書薈的常態。不僅如此,讀書薈還每個月舉行一場講座。
讀書薈還創辦了《閱讀空間》季刊。我曾在文章中說:
“3+2讀書薈”,是2012年在成都大邑新場鎮成立的一個讀書會。所謂3+2,即“三是大家,二是愛”。讀書會每個月舉行一次講座,針對鄉村兒童或青年,參與者眾多。于是,緊跟著就辦了個會刊《閱讀空間》。
這雜志是季刊,最初只發表與讀書會相關的內容,看上去有些單一。但隨著讀書會的擴散,在數個鄉鎮建立起了五個圖書館,雜志內容也跟著發生變化: 最美風景,是讀書人所匯聚的讀書風景展現;講座集萃,將每次講座的精華做成紙質版;多維分享,邀請不同的讀書人分享閱讀;青春有約,展現青年人的風采…… 這樣的雜志風格幾乎將青春閱讀盡情地展現出來。
《閱讀空間》的總策劃陳瑞生先生是作家、詩人,在雜志氛圍的營造上,人文氣息自然就多一些。這些年,鄉村建設也頻頻成為話題,但如何做,還是需 要更多的深思,“3+2讀書薈”有活動有雜志,從而構成了一個鄉村閱讀的推廣平臺。不過,我倒覺得倘若雜志對地方文化或傳統也做一些挖掘,又跟當下相結 合,就完美多了。
讀書會扎根于鄉村,將閱讀帶給更多的人,這是一種文化理想,也是對鄉土文化的張揚。
3+2讀書薈成立于2012年4月22日,除了創辦鄉村圖書館之外,還有農家書屋合作,打造鄉村閱讀和文化建設。這一種模式,可謂是得風氣之先。
作為鄉村讀書會,如何才能接地氣,幾乎決定了它未來的發展走向。對其運營模式也是一種考驗。如立人鄉村圖書館雖然建設的項目不少,場地靠租,管 理人員和日常開支,常常受捐款額度的限制。而3+2讀書薈則有所在地社區提供場地,其日常運營則有讀書薈進行管理,這從某種角度上,讓讀書會有了自由發展 的空間。
前不久,我又有機緣訪問安仁的安仁書棧,這里一如讀書薈的其他場館,提供閱讀服務,還舉行各種閱讀活動。此外,讀書薈還針對偏遠的鄉村提供流動圖書館服務,即為不同的鄉村提供閱讀服務。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村建設運動,如晏陽初領導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梁漱溟領導的鄒平鄉村建設運動、盧作孚主持的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運動等 等,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他們所做的試驗依然有其價值。今日的鄉村建設運動在全國各地展開,且已蔚然成風,而3+2讀書薈可謂是在繼承其余緒。僅僅著重于 鄉村手工藝建設,而忽略掉制度的保障,以及鄉村文化的整理和挖掘,可能無助于解決鄉村問題。
如何才能拯救鄉村?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在通往鄉村的道路上,或許可通過閱讀抵達。3+2讀書薈作為一種解決方案,可能帶給全民閱讀以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