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魯獎,力捧川大教授周嘯天,81歲的王蒙也成為議論焦點。9月1日,王蒙再發新書,遂又成為業內焦點。
昨日上午,“文學大時代:五代作家的跨時代對話暨王蒙最新長篇小說《悶與狂》首發式”在北京舉行。出生于1930年代的“文壇常青樹”王蒙,與 另四位成長于不同年代的作家:50后作家劉震云、60后作家麥家、70后作家盛可以、80后作家張悅然,共聚一堂,暢所欲言。寫下《青春之歌》的王蒙,也 再次表達他對“青春”的看法,“我現在要說起來,是耄耋之年。什么叫耄耋之年?就是一道青春一道青春落到后邊,就是耄耋之年。什么叫青春,就是把耄耋之年 切成薄片,切成薄片讓它透明一點,就是青春。”
《悶與狂》是王蒙繼2004年《青狐》發表后,十年來再次出版長篇小說。全書28萬字一氣呵成,從嬰孩時期寫到耄耋之年。王蒙審視走過的生命歷 程,包括傷痛和閃光等各種生命回憶、體驗,用一種奔涌的語言能力,將之一 一呈現。跟一般小說不同,該作品并無明顯的故事情節,顯得很“意識流”。王蒙自己也透露,責任編輯告訴他,看到他寫的這部作品,“感覺您已經寫瘋了!”王 蒙解釋說,他是用一種反小說的方法來寫,“一般小說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物、故事、環境,有時候再加上時間、地點,我偏偏不這樣寫。我要把我內心里最深處的那 些東西,就是情感、記憶、印象、感受,這些個反應堆,把它點燃了。點燃以后,它就發生狂熱的撞擊。”
文學評論家、復旦大學教授郜元寶,稱這部小說是“王蒙60年寫齡、45卷文集、1700萬字的詩意濃縮。”劉震云、麥家、張悅然等人,都分別從 王蒙這部作品的藝術特色入手,表達自己對王蒙如此高齡寫出如此有創造力、激情的小說,感到敬佩。劉震云如是感嘆,“這種寫法,有時候是非常考驗人的精力和 體力。所以當我看見這本書,(感覺)不像81歲的人寫的,像18歲的人寫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認為,《悶與狂》是王蒙所有的書中卓爾不群的一本,“與其說是歷史之書,不如說是作者一生的心跡,一部耄耋抒懷,一部少年狂歌。《悶與狂》,老夫聊發少年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