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字幕女-japanese国产在线-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美一区蜜桃网-夜色综合|www.bfwsj.com

您的位置 首頁 > > 關注爭鳴

中國戲劇:東風不敵西風

核心提示:如今年得到超高贊譽的侗族儺戲,其中對中國文化質樸、洗練、童趣、諷刺的表達,是值得一再反芻和追尋的。中國文化真正的脈絡和內核實在鄉野民間。

        導語:第二屆烏鎮戲劇節日前開幕。在中國戲劇環境萎靡和虛假繁榮的時代,烏鎮戲劇節到底是文化命題還是帶著戲劇帽子的旅游開放項目?劇評人呂彥妮說: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個北京天津上海粗暴壟斷戲劇市場的時期,在一個千年古鎮,反而看到了更多來自民間的“觀演力”和“創造力”。如今年得到超高贊譽的侗族儺戲,其中對中國文化質樸、洗練、童趣、諷刺的表達,是值得一再反芻和追尋的。中國文化真正的脈絡和內核實在鄉野民間。

侗族儺戲

     起初,我心里也不是充盈著理想主義而全無懷疑的:烏鎮戲劇節,到底是一個文化命題,還是一個旅游開發項目,只不過戴著“戲劇”的帽子?

     現在這疑問成為一個偽命題,因為無論在去建立它的過程中爭論有多少,此時我們目之所及的地方,戲劇確確實實地將之所能提供的高級的審美和藝術熏陶完完全全地播灑在了烏鎮的空氣中。從國內外戲劇大師精選作品到國內青年新秀競演單元,再至滿街不停的嘉年華演出,烏鎮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古鎮空間內,營造出了一個絕對自由的觀演體驗。而這個“封閉”空間又是充滿了可能性的,每一座石橋、民宿、酒館、樹蔭、走廊、過街樓,都可以成為戲劇發生的場地。觀眾的觀戲體驗在短時間內得到極大的豐富。

    中國當代戲劇在經歷了80年代的理想主義啟蒙、新世紀的商業浸潤和近幾年的無底線搞笑賣弄、瞎先鋒亂荒誕之后,亟需看到一些真正關乎藝術和民生的好戲。我們的創作者離生活太近了,也太遠了。我們演房子、車子,演愛情,演得不到愛情,演生活在城市里的焦慮和關于自己的身份缺失,但我們并不去探究生活真正的樂趣和苦難在何處,也不去問問自己內心最大的匱乏是什么,我們已經在日復一日單調的創作空間里失去了自省和創造的能力。

    在另一個層面上來說,北京、天津、上海又“占有”了太多的觀戲資源,有且只有北京天津上海,一邊是在這些城市里各種“戲劇節”、“藝術節”扎堆的好戲看不過來,一邊是這三城以外的觀眾只能巴巴等著一些劇目巡演至自己的家門口,但來回來去就那幾個名字。觀眾沒有好戲看,觀眾沒有鑒賞好戲的能力,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是觀眾的錯。戲劇真正生動的“觀演力”、“創作力”在民間,在超高速發展的大城市以外。那不僅是戲劇,更是文化的脈絡和內核。

   今年烏鎮戲劇節期間得到超高贊譽的侗族儺戲和泉州提線木偶,演出時,觀眾都把幾寸的“舞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就是力證。中國文化中的質樸、洗練、童趣、諷刺,虛與實的交錯、假扮與真實之間的微妙關系值得一再反芻和追尋,那也是我們最終可以區別于他國藝術文化的標志所在。學西方學得太久了,該學學我們自己的祖輩了。

    侗族儺戲《咚咚推》是上百部古鎮嘉年華演出項目之一,由來自湖南懷化天井寨的儺戲班演出。場地就在烏鎮著名的“商業街”--“女紅街”走到盡頭的靈水居門口,一個臨時的“戲臺”,背靠著一扇很高的竹木板門,左邊門框是“出將”,右邊門框就是“入相”。

   他們最老的表演者龍開春90歲,穿著藍色的麻布衣(也是表演服)和大家問好,濃重的湘西口音我只聽懂一句話:“一起跳戲的老伙計們都走光了。”

    “咚咚推”是一個鑼鼓點,咚咚,推;咚咚,推。演員戴著面具表演,踩著“點兒”跳一段,再站定說臺詞。舞步靠踝步發力和支撐,姿態像日本的舞踏,或者是后者學習的儺戲。

    整場一共演了4出小戲,每出7、8分鐘的樣子。《跳土地》演農民遇到土地公公,求他保佑風調雨順莊稼豐收;《癩子偷牛》講的是一個癩子(村子里游手好閑的懶人、壞人)偷了秀才家的牛,剛開始不承認,后來在縣官的公堂上不得不認罪,被衙役用板子打屁股的故事;《土保走親》是喜劇,土保是個笨蛋,他老丈人過生日,他媳婦兒金竹讓他去送禮,結果鬧了好多笑話,雞讓黃鼠狼叼走了,豆腐讓他拿石頭壓碎了,雞蛋又讓他砸了狗臉……;《菩薩反局》則涉及人與神的關系,菩薩覺得廟里香火不夠旺,覺得風水不好,就托夢給村里人說想搬家,但是村里人不解意,就是她就自己下來,背著村民搬遷到合適的地方去,在這個戲里,我們還見到了一個人背著偶一人飾演兩個角色的技藝。

    戲班子還有非常高超的做道具的本事,黃鼠狼、狗、牛,樣樣逼真,飾演這些動物的演員披戴著動物和植物纖維縫制的“皮毛”,四肢著地用各種不同的姿態模仿著與他們日日作伴的動物和牲口。

    他們的表演稚拙,臺詞生動,身姿講究,處處顯露著一種億萬斯年的氣息。謝幕后,龍老爺子和他的伙伴們得到了熱烈的掌聲,他又說了一些話,我又是只聽懂了一句:“我白天種地,晚上跳戲,一輩子就過去了。”

    從靈水居離開后沒多久,走過一個古老的石拱門下面,不經意抬起頭看到上面刻著兩個字:守拙。好像烏鎮在無聲為這場演出加冕。

    我想,這場侗族儺戲就像中國戲劇的香火一樣。我們在城市里生活得太久,看了太多現代的后現代的拆解的重塑的,我們忘了我們的根其實在鄉野間,戲劇的源也在那里。千山萬水總是情。陳丹青說得對,我們讀書都讀傻了。

    未來,烏鎮戲劇節可以再往后多多考慮邀請更多類似的藝術團體前來參與表演,挖掘更多鄉野山溝里的民間演藝,給觀眾帶來有趣的表演,也給從業者們一個一窺傳統的機會。而這樣的表演出現在這樣的古鎮,又是不違和而相得益彰的。

    烏鎮擁有的地理位置優勢、文藝旅游的品牌和幾位藝術業界翹楚的加持,確實可說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存在。一個具有歷史積淀、民風淳樸的古鎮,可以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為人們對藝術享受的追求出些什么力?是值得我們全神貫注地去等待的。

    在當初令烏鎮名聲大噪的那部電視劇《似水年華》里,飾演古鎮圖書館館長齊叔的著名表演藝術家朱旭問劇中的徒弟,黃磊飾演的文,為什么在北京讀了研究生,偏偏還要回來留在這個小鎮。黃磊說:“知人者智,知己這明”--是齊叔教給他的話。這八個字,同樣可以看做烏鎮戲劇節之于古鎮之外的世界的意義。烏鎮戲劇節應該長長久久的存在下去,因為他們了解自己的所失,亦知他人的所需。

    呂彥妮:劇評人。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