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棲霞市的西北和北部鄉鎮,尤其是崗山和艾山一帶,一直流傳著很多大唐秦王東征的傳說。當地的很多村名、地名都可以溯源于此。其中,崗山一帶的地名傳說尤為系統完整,可供博古者參考。
傳說唐高祖武德三年,時封秦王的李世民東征評判;貞觀十八年,太宗再次親征,討伐高麗。崗山一帶的傳說大體由這兩次戰事演化而來。
崗山原名“鋼音山”,據說人踏在山頂用力跺腳,會發出好似敲鋼擊鐵的聲音,因而得名。李世民東征時在這里設置了營前崗哨。
古人迷信,認為地名若與主將的姓名相克,則征戰此地兇多吉少。傳說在一場爭奪“鋼音山”前哨的戰役中,因觸犯了地名,李世民痛失三名愛將。一是柴紹戰死在燃柴嶺,因為柴扛不住燃燒;二是鐵玉殉難崗山,因為鐵不及鋼;三是李玉瓶葬身盆口峪,是因為盆口壓了瓶子。
為埋葬死難的將士,唐軍一人一把土,一夜之間在“鋼音山”一帶建了大批的土冢。至今在山前的一片果園里,還殘存著一個土冢。土冢南邊已經被挖平,只剩下西北角殘存的一線封土。封土頂上的松樹亭亭如蓋,孤獨的守護著戰士的亡靈和悠遠的古戰場遺跡。
因為長途跋涉,人困馬乏,軍中的老弱病殘無力繼續前進。李世民便下令讓他們在這里修筑城寨,就地留守。被安置人員只留東、西兩處城門,為的是東望旗開得勝,西望長安懷念故土。因為這個城只有兩處城門,所以叫半城。后來,這里形成一個村落,叫半城溝村,村名沿用至今。半城的遺址于1957年6月第一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面積約1.5平方公里。城墻東西長152米,南北寬122米,墻寬10米有余,殘高4米多,全用黃土夯筑而成。
傳說邊關寧靜、天下太平之后,為紀念東征,唐太宗李世民對這一帶的名山進行了敇封。因為做過大軍的崗哨,“鋼音山”改名為崗山,崗山也由此得名。崗山北麓的二頂子被命名為武神頂,在山頂建崗山寺。崗山寺歷經唐宋元明四個朝代八百多年,一度成為膠東一帶的佛教重地。鼎盛時期有僧侶八百多人,方圓一百多平方公里。寺院山門立在今管道鎮308公路邊,向北一直綿延到武神頂。寺內有花園、戲樓、鐘鼓樓等設施。崗山前懷的大花園村就位于當初寺廟花園的位置,村子也由此得名。類似的地名,當地與秦王東征和崗山寺有關的地名,可考的有十多處。
崗山傳說口口相傳上千年,故事鏈條完整、傳奇色彩濃郁,勾勒出這一地區獨特的歷史文化特征,豐富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為保護崗山傳說,棲霞當地非常重視整理和開發歷史遺跡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