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健成為大眾偶像時,也就再也無法適用于小資和文藝青年們彰顯獨特品味、區別主流審美的本質需求了。
盡管這一次《我是歌手》的總決賽因為大波突然退賽成就了老壇酸菜牛肉面,但無論是這段意外的插曲還是萬眾期待的歌王似乎都離大眾輿論場的中心相差了一步之遙。事實上從第一場補位賽開始,李健的光環就逐漸覆蓋了這個炫麗的舞臺,宛如黯然銷魂掌的衣袖一揮便抵消了襄陽城中各路豪杰的萬種招式。這般神仙俠客自然廣受擁躉,尤其傾倒姑娘們的芳心,青春如襄兒、成熟如程英、待嫁閨中如綠萼、已為人婦如郭芙皆心存愛慕不能自已,就連歐巴桑級別的阿姨們也視其為理想子婿,愛喜有加。想想一年前,這個位置還屬于鄰國歐巴都教授。
李健的勝利還促成了一眾小資文青與流行大眾的聯歡,文青們既不必再刻意嘲笑大眾的品味,也用不著憤懣于自己在流行熱點中的失語,小眾的偶像變成了大眾的情人--不是文青太孤傲,只是大眾不知道。
不過隨著歌手謝幕,這位古墓派弟子還能被江湖紅塵談論多久,畢竟李健的勝利只是一次文藝的文藝性勝利。
文藝的勝利
出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的李健是個地道的學霸,在中國教育的負面情緒中本來只是個普通角色。之所以勵志變成麗質,關鍵在于這是個非典型理工男:不僅沒有粘黏著皮屑的頭油和加肥碼的曠身T恤短褲,一張嘴就是化學元素和物理定律,反而抱著吉他吟唱詩句。家中收藏的外文唱片和滿架書籍中和了數理化的工業味道,節目里出場過的萊昂納德·科恩詩集《渴望之書》和加繆小說《異鄉人》更是足以令文科生及文青們拜服。“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武雙全,從來就是中國人的理想人才標準,感性與理性的氧化還原生成了性感,何況李健還是來自水木清華,而非山東藍翔。
只是才子、君子尚不足以,這年頭太多瀟灑郎君不愛紅妝美人,都在優質內部同性消化。于是李健的愛情和婚姻又被翻找出來:青梅竹馬、門當戶對、郎才女貌、雍容優雅,不僅是信得過的直男產品,簡直就是古代士人當代中產的生活樣板。放眼望去,古今中外都算得上珍稀物種,怎能不叫人眼饞。
當李健開口唱歌,空靈之聲如伯牙操琴高山流水;坐下說話,天生幽默似敬亭話本雅俗共賞。這種南轅北轍的兩極優點,在李健身上完美融合,自然地勾勒出一副親切可觸的鄰家俊郎形象,可遠觀亦可把玩。李健自己解釋這種幽默來自東北的民風,只是他該慶幸自己生在哈爾濱,否則換成鐵嶺口音就不會那么和諧和討巧了。
不過,這些都只能算作錦上添花,最重要的還是顏值,不信看看同為清華北大畢業的青年才俊高曉松和許知遠就知道了。李健的長相不能稱為精致,但五官分布絕對恰到好處。娛樂圈從來不缺少整容參考圖片,但太過完美就會產生距離感,總是拯救銀河般的遙不可及。李健的大眼睛和月牙嘴家常而又順眼,也搭上了流行的呆萌審美順風車,微微皺緊的眉頭更增添了幾分迷人。人過四十依然苗條健美的身形更是在中年男性形象大討論中脫穎而出。此外,“佛靠金裝,人靠衣裝”,李健即使再親切淡然,登臺出鏡卻從來都是大牌服裝。沒有哪個美男子可以純然靠臉而衣衫襤褸的,錦衣華服才好拜為男神。
因為節目里的一個段子,李健得名“秋褲男神”,這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代言了:秋褲負責親切、乖巧、內在質樸,男神負責帥氣、才情、外在優雅。對于男性觀眾而言,這種氣質因為難以模仿、無法復制,所以只會欣賞而不至嫉妒;對于女性觀眾而言,博學則可崇拜、溫暖則可依賴、呆萌則可挑逗、瀟灑則可傾慕、俊朗則可凝視、幽默則可親近。李健完全可以稱為中國版的都教授,在依然男性社會而女性審美悄然崛起并逐漸掌控方向的今天,走紅并不算是出乎意料的黑馬。
文藝性的勝利
然而李健并非由《我是歌手》才出道,從“水木年華”開始算起已經在樂壇生存了十余年,除了當初的一首《一生有你》成為流行,始終不溫不火,即便天后王菲復出時在春晚舞臺唱紅了他的《傳奇》,也仍是歌比人紅。所有環繞在李健身上的特質都在,卻不曾有今日般的輝煌,原因何在?
經歷了兩季的積累,《我是歌手》已成為國內頂級的綜藝節目,雖然參賽歌手基本以流行金曲和炫技高音為競爭手段,但這就是當今華語流行音樂的主流,因此絲毫無礙于吸引數量可觀的大眾觀眾。李健的出現,可以說打破了節目的慣常格局:他善于輕聲吟唱,不會面紅耳赤地升Key拔音;堅持民謠小調,不會投其所好地選擇經典口水。這當然一方面會使自己在投票中面臨風險,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出奇制勝。事實正好是后者,聽慣了高門大嗓和熟爛旋律的觀眾被這種溫婉細膩和柔美飄忽吸引打動了。形容李健如一股清風一點沒錯,他在主流音樂、大眾舞臺上撕開了一道口子,將徘徊在邊緣舞臺的民謠支流引入,他的歌聲并不是平地驚雷,只是一直鮮有聚焦而已,何況還在與其他歌手的差異中不斷被放大。
只是這種意外驚喜無異于山珍海味間的一道清淡小菜,開胃爽口即可,長食無趣也不可能成為主食,賽程中的擔憂和后期已經稍稍顯露出的聽眾疲態足以證明。而且,李健這道這道小菜只是蔬菜沙拉,并非折耳根,專業評委之謂的推廣民謠更是無稽之談。
大陸民謠的集中發源始于1994年,高曉松、老狼等人將校園青春主題打造成了時代流行音,在《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戀戀風塵》《青春無悔》的曲目一輪一輪的傳唱過后,這股民謠之風漸漸示弱,唱作人或者淡出大眾視線,或者轉投商品音樂。究其原因,一則是單純的主題和簡單的旋律難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一則是民謠歌曲本質的敘事性講述性很難被音樂工業包裝成傳染大街的口水節奏。當然,民謠并沒有死亡,只是從大眾舞臺中心撤離,變成邊緣舞臺的小眾所好。并且,后來的民謠歌者進行了更為豐富和個性的實驗,雖然于民謠本身有所裨益,卻更難重返大眾審美,只能成為小資與文青的心頭愛(孫楠在主持的串詞里也用了這一描述)。
李健承接了這股民謠浪潮,然而不同于前輩已歷滄桑般的回望青春、絮叨記憶,李健大部分時間是任憑歲月流走的、是反芻式的(李皖語),清澈和純潔永遠與他相伴相隨。他無意于敘寫完整的故事、描繪具體的人物,只在乎抽象的意念和情緒。和汪峰的歌詞里總是頻繁出現彷徨、失落、孤獨等詞匯一樣,李健的歌里永遠吟唱著愛、思念、向往、美好、圣潔、月光、星辰、白云、湖水、童年、年華,無論世界如何變幻、時光怎樣殘忍,都被融化在他輕霧般的幻境之中。因此他的音樂一定是安靜的、超脫的、婉轉的,也只有這種反復的撫慰才能安放那些飄忽的情絲。他的歌本質上是禁欲的,如同他喜歡的韓劇一樣,只在曖昧的時刻里找尋柔情,擁吻已是最露骨的親昵。李健具備嫻熟的古典音樂基礎,信手拈來的華麗樂章和悠揚的編曲伴奏,必然是易于大眾接受的優美歌路。所以李健只是民謠傳統的自然延續,并非先鋒性和開創性的歌者。他的歌是一首首抒情詩,而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都不可能只靠抒情就傳誦千年。
《我是歌手》的舞臺上,李健的選曲基本沒有跳脫以往的風格,只有一首《陀螺》是批判性反思性的歌曲,卻依然被他的嗓音柔化軟化,完全失去了原唱者萬曉利的困惑感失望感。但也正因為如此,李健才受到歡迎,綜藝娛樂節目的觀眾期待的是即興的陶醉和廉價的感動,而非多想一層的深刻。所以觀眾喜歡的只是被當成了情歌的民謠,只是民謠的一次文藝性的虛幻的勝利,民謠依然是邊緣的小眾的,就像《董小姐》被聽膩了以后,宋冬野依然只是麻雀瓦舍的主人。除了登上過春晚的《當你老了》和瓊瑤苦情歌《在水一方》,李健在比賽中演唱的其他曲目都不是新歌,也都沒有在大眾層面真正流行過,哪怕原唱者有足夠的名氣、足夠的金曲。
同時,太久的安靜總會失之于平淡,這是李健最大的危險。他的歌永遠飄在云端,找不到落腳的地方,乍聽時會覺得夢幻清爽,飄得久了就會缺氧頭暈。而那時,也正是李健回歸自己、回歸往昔的時刻。
李健這一次文藝性的勝利是詩意想象的中產階級和小資的勝利,真正的中產階級和小資是不會滿足于、甚至不屑于關注一檔大眾綜藝娛樂節目推出的歌手的。而且當李健成為大眾偶像時,便再也無法適用于小資和文藝青年們彰顯獨特品味、區別主流審美的本質需求了--我的李健不能是大家的李健,大家的李健不是我的李健。
文|徐鵬遠
via.鳳凰文化
■更多精彩請掃下方二維碼,或微信搜索 zuojiabao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