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字幕女-japanese国产在线-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美一区蜜桃网-夜色综合|www.bfwsj.com

您的位置 首頁 > > 中華國學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核心提示:民眾劇團的團歌,由號稱云南籍“狂飆詩人”柯仲平作詞,“延安三怪”之一的杜矢甲譜曲,之后{大眾藝術野戰兵團}的旗幟便飄揚在邊區的熱土上。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你從哪達來?

從老百姓中來。

你又要往哪達去?

到老百姓中去。

我們是民眾劇團,我們向老百姓學習,

你看他們多勇敢;

勇敢抗戰,勇敢生產;

你看老百姓已經活了幾千年,幾千年。

我們是來動員老百姓抗戰生產,

你看老百姓的力量深無比,大無邊。

我們來開墾荒山。

我們要使花開遍,花開遍在荒山。

在民主的邊區,

我們自由地走來走去。

我們要叫勝利花開遍,

花開遍,在荒山!

這是民眾劇團的團歌,由號稱云南籍“狂飆詩人”柯仲平作詞,“延安三怪”之一的杜矢甲譜曲,之后{大眾藝術野戰兵團}的旗幟便飄揚在邊區的熱土上。

前不久,美國剛剛度過了他們的七月四日而在我們的革命文藝史上也曾有這樣一個生于七月四日的光榮團體,這就是1938年7月4日在延安誕生的民眾劇團,被稱為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1984年任國保、史雷拜訪原副團長劉克禮

它的前身是在原延安縣師范學校基礎上的“鄉土劇團”跟原延安縣“群眾業余劇團”調配、充實下組建的。成立后的民眾劇團臨時歸屬陜甘寧邊區民眾娛樂改進會領導,柯仲平同志任團長,劉克禮同志任副團長,張季純、馬健翎任劇務部主任,墨遺萍任教務部主任。李麗蓮曾擔任音樂教員。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在籌建劇團之前《一條路》馬健翎著(日本侵略者占領山西平遙后,農民劉有道的兒媳和孫子慘遭殺害。劉有道由此認識到,只有打倒日寇、鏟除漢奸,才能夠過上好日子,抗日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他讓兒子參軍,投身抗日斗爭。該劇演出時感染力十足,當虎兒報名參軍的情節上演時,曾引發臺下幾千觀眾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回關東》張季純著(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初期,東北某青年因家鄉淪陷而參加革命戰爭。家鄉解放后,他回家探望母親和妻子,卻發現叔母做了漢奸,將其母與妻趕出家門。青年隨后告知當地政府,成功抓獲叔母,迎回了母親和妻子,一家人得以團聚。)這樣有關民眾抗戰題材的劇目便已傳播在延安。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柯仲平(1902--1964)

全團的組成大體分為三部分

1. 知識分子,以柯仲平為首投奔延安的人員

2. 是馬健翎帶隊延安師范的學生

3. 延安縣的老百姓及工人(以劉克禮帶隊的延安工人業劇團成員)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墨遺萍(1909--1982)

劇團成立后所面對的是吃糧還沒有列入預算靠邊區文協節省下的糧食貼補,甚至賒賬維持劇團運轉,臨時住所遭到房東催租,駐地還遭到日機轟炸。

很自然,20多人的劇團在任何情況方面都是緊張,不夠用的。上到團長下到炊事員皆是身兼多職。如馬健翎既是編劇導演,又是演員音樂伴奏員。常是前邊演完戲下一場就去幕后打鼓。有的演員剛化好裝候場便去伴奏。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此時,當毛澤東同志得知劇團窘境便慷慨將300塊稿費捐助劇團以擴大其影響力,隨后劇團用三百元,買了毛驢、汽燈。賀龍同志從晉西北回來,贈送了二十塊法幣。李富春說:“周恩來、博古同志從蔣管區回來了,他們是國民黨的參議員,可能有錢。”柯仲平寫了信,果真每人給捐助了五十元法幣。賀老總得知特意把繳獲日軍的戰利品如鋼盔、皮鞋、軍刀、軍大衣等,托劉白羽、林山從前線帶回。張鼎丞也送了許多戰利品。陳云還送給一個小電影機。李富春同志曾稱贊說“真是白手起家啊”!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柯仲平在《新中華報》撰寫介紹文章《生長著的民眾劇團》:邊區群眾愛看、愛聽、愛唱自己祖傳下來的秦腔、道情等。因此我們下決心成立了民眾娛樂改進會,而且將愛唱秦腔者組成一個民眾劇團。我們請了王若飛為指導,從七月起改為“職業化”。但困難太多,好在周揚熱心,決定由邊區教育廳幫助五十元。 抗援會、總工會、婦聯、青救會、商會、抗大、陜北公學、總政治部、西北戰地服務團等都給民眾劇團以經濟上的幫助。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狂飆詩人”柯仲平

舞臺兩邊貼著對聯,上聯:“中國氣派,民族形式,工農大眾,喜聞樂見”;下聯:“明白世理,盡情盡理,有說有笑,紅火熱鬧”。橫額是:“團結抗戰。” 

陜北老鄉用《信天游》來稱贊劇團:“雞娃子叫來狗娃子咬,咱們的民眾劇團過來了”;“一桿大旗鹼畔上插,我把你親人迎回家”;“黃米饃饃就酸菜,我把你劇團沒錯待。”在1941 年柯仲平調文協后,劇團由馬健翎負責同時兼任編導主任,這里成為邊區現代戲的試驗田。劇團堅持演出宣傳民族氣節,動員抗戰的《好男兒》、《拿臺劉》、《查路條》、《一條路》、《中國魂》、 《回關東》、《中國拳頭》;表現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三岔口》、《抓破臉》、《八千馬》、《官逼民反》、《血淚仇》、《一家人》、《窮人恨》;贊揚邊區人民生產自救、軍民一家的《十二把鐮刀》、《大家喜歡》、《兩親家》以及反封建的《神神打架》、《桃花村》、《三妯娌》等。毛澤東同志看了《中國拳頭》,親筆題了“簡單,明了,動人”六個字;看了話劇《國魂》,建議改為秦腔,并易名為《中國魂》。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邊區文協領導的民眾劇團,經四個月外地活動,于 6 月 16 日歸來。該團負責人柯仲平談及經過,出發時 30 人,歸來時已擴充到 41人。路經延安、延川、定邊、鹽池、志丹等地,步行兩千五百里,歷時四個月零三天。各地群眾對他們的演出頗為歡迎。有人說:“你們演戲一天,勝于我們工作三個月。”在瓦窯堡曾展開過對反頑固分子的斗爭。通過這次“小長征”,他們勝利地完成了邊區政府教育廳的任務。柯仲平講,該團將擴充到三個團,經一兩個月的訓練再出發到外地工作。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柯仲平在《團結》雜志第 12、13 期上撰文《民眾劇團出發》。說“我們很快樂,像一只羽毛未長全的鳥,第一次飛出巢去。什么鳥?民眾鳥。飛到哪里去?飛到廣大的民眾里面去。”“我們的戲,內容是抗戰的故事,有頭有尾唱的是秦腔,老百姓完全熟悉,這當然也是我們受到熱烈歡迎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們將走遍邊區的山川,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用切切實實的工作來回答我們的領導者。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一九四〇年

12 月17 日 馬可同志寫出《在“民眾劇團”五個月的工作總結》。總結談到:劇團團長柯仲平,劇務部主任馬健翎,宣教部主任尚伯康(第一部眉戶現代戲作者)。樂隊伴奏由王曉明(抗大)負責,教歌由牟尼(牟決鳴/魯藝戲劇系)、肖肅(美術系)負責。這時期,教唱馬可作曲的歌有《隴東中學校歌》(柯仲平詞、莊映和聲)、《打頑固》(肖夢詞)、《我們笑》(尚伯康、馬健翎詞)、《歌唱吧,中國的兒女們》(馮乃超詩)、《我們是留守兵團》(侯唯動詞)、《開鹽田》(柯仲平詞)、《克服難關》(柯仲平詞)。大合唱《鹽工大合唱》(侯唯動詞)。歌劇《軍民之間》(兩幕,侯唯動詞)等。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一九四一年 

1月7日~8日 重慶《新華日報》連載驚秋文章《陜甘寧邊區新文化運動的現狀》。文中說延安文壇的主要領導機關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烽火劇社、抗戰劇團、民眾劇團的觀眾對象是民眾、士兵,演出是簡單的話劇、活報、秦腔、舞蹈等。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著名劇作家馬健翎,陜西米脂縣東街小巷人。1938年參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編導主任、團長、陜甘寧邊區參議員。在米脂中學讀書和河北清豐師范教書期間,就曾編演話劇《沖上前去》等抗戰題材劇目。1937 年在延安師范任教,組織學生成立“鄉土劇團”,排演了他寫的小型話劇《中國拳頭》、《大中華的兒女》、《上海小同胞》、《白胡子老頭》、京劇《逃難圖》;秧歌劇《有辦法》和秦腔劇《一條路》。1938年民眾劇團成立后,不斷創作秦腔劇《好男兒》、《查路條》、《中國魂》、《三岔口》、《干到底》、《小精怪》,眉戶劇《兩親家》、《十二把鐮刀》、《大家喜歡》和秦腔劇《抓破臉》、《血淚仇》、《一家人》(又名《保衛和平》)、《窮人恨》。同時改編了不少歷史戲。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棗園會三賢 

有一天,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張聞天給民眾劇團打電話通知:“毛澤東邀請柯仲平、楊醉鄉、馬健翎三同志到棗園一見。”他們三個結伴而去。毛主席握手后說:“請來‘三賢’,有兩位‘美髯公’,一位‘佘太君’。你們是蘇區的文藝先驅,一個抗戰劇團,一個民眾劇團,好像兩個深受群眾歡迎的播種隊,走到哪里就將抗日的種子撒播到哪里。”毛澤東對柯仲平說:“云南詩人柯仲平真有股犟勁,你們民眾劇團比抗戰劇團成立晚好幾年,但也是在創作力量和物質條件極差的情況下誕生的;一個時期,是靠種田做工寫的劇本,靠大伙節衣縮食搞募捐解決經費問題的。‘馬髯公’堅持文藝和群眾相結合,走大眾化的道路,深入根據地,大寫根據地,連續創作和演出了《一條路》、《查路條》、《好男兒》等劇目。每到一地,一演就到天亮。這很好。既是大眾性的,又是藝術性的,體現了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1946年11月21日 中共中央西北局宣傳部召集各劇團負責人開會,動員和組織劇團下鄉。宣傳部長李卓然說,自《講話》發表和中宣部指示下達后,文藝界作了很大努力,尤以魯藝的秧歌劇,民眾劇團的《血淚仇》,平劇院的新型歌劇,青年藝術劇院的活報劇等,最受百姓歡迎。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窮人恨》    劇 照

李卓然闡述毛主席名言:“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中國魂》1964年版

民眾劇團的第二次“小長征” 1944 年3月8日返延。曾在關中分區活動七十五天,行程九百余里,路經兩個縣,八個區,七個鄉、五個村。演出戲劇六十二次,秧歌舞十五次,觀眾約四萬人。演出節目有:《張丕謨鋤奸》、《血淚仇》、《算賬》、《劉二起家》、《魯進保的災難》等。此外該劇團為勞動英雄畫像 150 余張,寫春節對聯千余幅。幫助群眾訂生產計劃,組織變工隊等,與群眾打成一片,深受群眾歡迎。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邊區文教大會 1944 年 11 月 9 日表彰柯仲平、馬健翎等領導的民眾劇團,頒發“特等模范”獎旗。授予馬健翎個人特等獎和“人民藝術家” 稱號。該團自 1938 年夏建團七年來,始終堅持為邊區人民服務,成績卓著。他們遍及邊區23個縣 190多個縣政鄉村,演出高達1475場次觀眾260萬人以上。可以說沒有哪個團體有如此成果。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邊區文教大會還表揚了楊醉鄉領導的抗戰劇團和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

       邊區文教大會歷時一個月于 11 月 16 日閉幕。陜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羅邁(李維漢)作總結《開展大規模的群眾文教活動》,講邊區群眾文教工作的總任務;新的時期開始了;組織廣泛的統一戰線;發動群眾,加強領導;質與量并重,反對形式主義;培養大批邊區知識分子是開展文化運動的總關鍵。會上文藝界獲個人特等獎的有劉志仁、馬健翎、楊醉鄉。邊區民眾劇團獲集體特等獎。還有個人甲等獎 54 名,個人乙等獎 87 名,普通集體獎 50 名。大會通過《關于發展群眾藝術的決議》。(決議全文見 1945 年 1 月 12 日《解放日報》)由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銘簽署給楊醉鄉的獎狀上寫道:“群眾藝術的先驅”。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馬健翎、田漢、柯仲平、柳青

延安民眾劇團在抗戰中發揮了多方面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

? 宣傳抗日思想,動員群眾參與抗戰:

劇團以戲劇為武器,創作并演出了大量反映抗戰題材的劇目,如《好男兒》《查路條》等。這些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的表演,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日斗志,動員他們積極獻身抗戰,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鼓舞抗戰士氣:

在艱苦的抗戰環境中,民眾劇團深入農村、部隊進行演出,為廣大群眾和戰士帶來了豐富的文化生活。精彩的戲劇表演不僅緩解了他們的疲勞和壓力,還振奮了他們的抗戰精神,使他們在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慰藉和鼓舞,更加堅定了抗戰到底的信心和決心。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 推動文藝大眾化,促進抗戰文藝發展:

劇團是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堅定踐行者,從群眾生活中汲取創作素材,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推動了文藝的大眾化。他們的實踐為抗戰文藝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文藝工作者,促進了抗戰文藝的繁榮和發展。其創作理念和實踐深刻影響了后續的革命文藝,成為中國現代文藝史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源頭。

(責任編輯:土火   編輯  馬曉夢)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抗戰中的“民眾劇團”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