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方出版社出版出版的知名詩人丘英姿創作的詩集《鐵血紅花—— 致敬英雄陳鐵軍》一書,是一部以革命先烈陳鐵軍為創作主題的作品,通過詩意語言回溯歷史,傳遞紅色精神,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之季引發關注。
詩人以筆為炬鐫刻英雄精神圖譜
丘英姿作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同時擔任佛山市禪城區政協常委等社會職務,長期致力于用文學創作傳遞時代精神。其曾出版詩集《時間的剪紙》,此次新作《鐵血紅花—— 致敬英雄陳鐵軍》延續了她對歷史與人性的深刻思考。
詩集分為《歷史回響》《時間的隱喻》《反光的名字》《一粒種子的蘇醒》《木棉花開的聲音》《鮮血浸染的宣言》六輯,以細膩筆觸勾勒陳鐵軍烈士的革命歷程與精神世界。“全詩飽蘸告慰英烈的深情筆墨,將人性光輝與革命精神相融合,讓南國木棉花成為悲壯血色的象征”,有評論指出,丘英姿通過詩歌意象的巧妙編織,使歷史記憶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生。
紅色文本獲業界認可兼具教育與文學價值
值得關注的是,《鐵血紅花—— 致敬英雄陳鐵軍》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被視作重要的紅色教育文本。作品以革命先烈的崇高遺志為核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評價為 “廣大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同時也為黨員干部提供了提升執政為民意識、增強拒腐防變能力的精神養分。
該詩集的創作水準亦獲專業領域肯定:其榮獲第八屆中國長詩?最佳新銳獎,在佛山市“紀念陳鐵軍” 專題征文中斬獲文學作品類一等獎。有文學評論家認為,作品 “將歷史敘事詩化,在隱喻與象征中構建起英雄精神的立體坐標系,實現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精神在詩行中永生
陳鐵軍烈士作為廣東地區著名革命先烈,其與周文雍在刑場舉行“紅色婚禮” 的事跡廣為流傳。丘英姿在創作中突破傳統傳記寫作模式,以 “一粒種子的蘇醒”“木棉花開的聲音” 等意象,將烈士的生命軌跡與自然物象相勾連,使革命精神獲得更富詩意的表達。
《鐵血紅花—— 致敬英雄陳鐵軍》出版至今,一場以詩歌為載體的紅色精神傳播之旅正徐徐展開。這部兼具文學感染力與思想深度的作品,不僅為紅色題材創作提供了新的表達范式,更讓年輕一代在詩行中觸摸歷史溫度,感悟革命精神的永恒價值。
簡評:詩性筆觸下的紅色精神圖譜
丘英姿的詩集《鐵血紅花—— 致敬英雄陳鐵軍》以獨特的文學視角,為革命先烈立傳,為紅色精神鑄魂。這部作品最鮮明的特質,在于將歷史敘事與詩歌美學深度融合 —— 六輯詩篇如同六面棱鏡,從不同維度折射出陳鐵軍烈士的精神光芒。
在《歷史回響》中,詩人以“刑場的風仍在裁剪時光” 等意象打破歷史與當下的時空壁壘,讓讀者在詩行中與先烈完成精神對話;《木棉花開的聲音》則將嶺南文化符號與革命記憶相勾連,“血色花瓣墜落在史書扉頁” 的隱喻,既保留了木棉花的地域特質,又賦予其革命精神的象征意義。這種將具象物象與抽象精神相轉化的創作手法,使紅色題材擺脫了說教感,獲得了詩意的審美張力。
從思想深度看,詩集超越了簡單的英雄頌歌模式,而是深入挖掘烈士的人性光輝。在《反光的名字》中,詩人寫道:“她也曾是鏡前梳發的少女,卻把青絲編成了信仰的纜繩”,通過日常細節的詩意還原,讓英雄形象從歷史豐碑上走下,成為可感可知的生命個體。這種 “大人物的小敘事”,使革命精神更貼近當代讀者的情感認知,也讓紅色教育在文學審美中自然發生。
作為兼具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的文本,《鐵血紅花—— 致敬英雄陳鐵軍》以詩歌的先鋒性激活了紅色題材的創作潛能,為同類作品提供了 “歷史詩學” 的創作范本。當 “鮮血浸染的宣言” 化作詩行在讀者心中回響,革命精神便完成了從歷史到當下的精神傳遞,這正是這部詩集的重要價值所在。
(人民藝術家網馬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