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守先

《魯院日記:春天,在北京聆聽花開的聲音》,郭守先,著,中國文化出版社2019年。微信聯(lián)系:gsx1007199505
內(nèi)容提要
作者以率性的文字、豐富的鏡像,立體全面薈萃、記錄和展示了2013年春天,中國作家協(xié)會魯迅文學院第十九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名家授課、學員生活及作者的在場情思。日記用隨筆體寫成,情真意切,又不乏吉光片羽的知性思考和真誠批評,是透視當代文壇“黃埔”、獲得中國作協(xié)文學資訊、提升文化和文學涵養(yǎng)不可多得的鮮活文本。
目錄
序 言:博客評論與紀念冊留言【代】
申請報名:名曰守先每次都待候末班車
接到通知:幸福就是欲望滿足后的愉悅
赴京路上:布道及其民和馬場塬的桃花
特殊的班:入學教育、班會與待后的我
李一 鳴:秘笈、開學典禮與詩人聚會
任洪 淵:追逐真理與愛情的人間詩人
周熙 明:中國教授的講壇智慧與特技
798游思: 感悟藝術(shù)村拯救我們的臂膀
白 描: 簡化生活從抵制網(wǎng)絡綁架開始
井 瑞:求索不局限于血統(tǒng)的紅二代
董學 文:人生應該是自轉(zhuǎn)與公轉(zhuǎn)的統(tǒng)一
在潘家園:分辨“馬蹄金”與“煤矸石”
吃住大事: 維系高品位精神生活的基礎(chǔ)
李敬 澤:憂傷與感知“內(nèi)在性難題”
樂冰拖雷:同是魯19高研班的地稅人
不辱虛榮:與女作家王妹英聯(lián)袂演出
蝸牛土豆:熱愛規(guī)律生活的孤獨散步者
劉慶 邦:“短篇王”談文學的虛與實
師生攜手:傾情演繹《春天里的故事》
遲子 建:作家靠作品留在人們的心里
白 燁:對文學演變的敏銳與寬容
魯院氣場:希望栓馬樁能多拴我一會兒
梁 衡:讓歷史和我們一塊兒對白
侯健 飛:魯19軍旅作家的生命之約
征文頒獎:“與雷鋒同行”引發(fā)的思考
紅色教育:溫塘鎮(zhèn)的篝火與圣地啟示
蔣子 龍: 診治當代文學精變的藥方
話說寫作:面對“人治”指紋的權(quán)杖
陳眾 議:嚴謹?shù)氖澜缫曇芭c國家立場
何建 明:文學與中國夢講臺上的辯白
王懷 超:對“習李體制”走勢的評析
鐵 流:《中國民辦教育調(diào)查》研討會
愛人進京:《活性炭》劇場內(nèi)外的愛情
文學沙龍:面對責任與困境的代際交鋒
高端會晤:中國·澳大利亞文學論壇1
高端會晤:中國·澳大利亞文學論壇2
天壤之別:帝王之宮闕與庶民的村落
溫馨啟示:大社會實踐前的特別交待
古都雜感:站在華夏中軸線上的視聽
科普楊凌:感悟無性繁殖與無土種植
品讀古人:始皇的先例與貴妃的斷足
北上延安:軒轅廟尋根與國學館訪友
七大會址:高大陸批評者的“新視角”
詩歌導讀:詩人安琪與樂冰入選作品
友情往來:謝彭臻的古體詩與致白楊
何光 滬:面對宗教歷史的真知灼見
命題詩章:脫離詩部落的遺憾與驕傲
吳國 盛:對百年科技史的哲學反思
魯院小結(jié):我人生旅途中的鮮紅界碑
詩歌沙龍:總有一種感情讓人淚流滿面
王瑞 蕓:杜尚的努力與西方當代藝術(shù)
作品研討:同學小說的愛情及家族故事
奚同 發(fā):如何完成文學創(chuàng)作的蛻變
蘇叔 陽:承繼中西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王 蒙:《紅樓夢》與幾個文學觀念
草根詩學:與李少君在北外論“劍”
求真辯偽:研討《將軍決戰(zhàn)豈止在戰(zhàn)場》
告別宴會:無法抑制傷悲的最后的晚餐
結(jié)業(yè)典禮:一個沒有講完的春天的故事
后 記:為了忘卻魯院玉蘭花的紀念
翻看守先君的博文和著作,多少有些驚異。這個人的經(jīng)歷是一部草根子弟的勵志傳奇……我不知道守先君是怎樣把一個稅官的職責與一個千古文人的悲憫統(tǒng)一到一起的。
——著名獨立作家 狄馬
郭守先文化隨筆式的評論犀利明快,他有確固的價值立場而絕少通融,近年來致力于倡導詩人的激情與思想者的深刻融為一體的“銳語寫作”。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委 劉曉林
魯十九是一則寓言,魯十九是一首詩,魯十九是一杯酒,魯十九是春天的歌。守先兄是有眼光的有心人,也是個有趣味的人。
——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侯健飛
雖過了6年時間,但基本沒有過時,內(nèi)中的種種對關(guān)心文學的局外人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很高興地看到守先君不是一味贊美,也不時發(fā)出一些個人見解,使作品有了獨立的價值。
——原《稅收與社會》雜志主編 曹欽白
郭守先:1969年生,青海樂都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青海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歷任《青海稅報》編輯部主任、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委員、《高大陸》文化經(jīng)濟季刊主編、海東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等。著有詩集《天堂之外》、文集《稅旅人文》、評論集《士人脈象》、文論專著《劍膽詩魂》等。作品曾獲第四屆青海青年文學獎、第三屆全國專家博客筆會優(yōu)秀獎、第二屆青海文藝評論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