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字幕女-japanese国产在线-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美一区蜜桃网-夜色综合|www.bfwsj.com

您的位置 首頁 > > 文學原創

劍膽詩魂一一銳語寫作的倡導與實踐

核心提示:按照基督教的正統觀點,稅吏是不能進天堂的。因為耶穌在世的時代,猶太人被羅馬帝國統治,稅吏收繳的款項都上繳給了羅馬人。在猶太人看來,這屬于“變節”行為,類似于我國在抗戰時期為皇軍服務的“漢奸”。但耶穌來到世上,打破了這個由來已久的傳統。他不但


劍膽詩魂一一銳語寫作的倡導與實踐

郭守先


德不孤,必有鄰【代序】

   

按照基督教的正統觀點,稅吏是不能進天堂的。因為耶穌在世的時代,猶太人被羅馬帝國統治,稅吏收繳的款項都上繳給了羅馬人。在猶太人看來,這屬于“變節”行為,類似于我國在抗戰時期為皇軍服務的“漢奸”。但耶穌來到世上,打破了這個由來已久的傳統。他不但不歧視他們,反而經常與稅吏一起吃飯。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引來了包括門徒在內的許多人的不滿。有一次,耶穌正在走路,“看見一個名叫馬太的人,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后來這個使徒馬太根據自己的回憶記錄了耶穌的言行,這就是今天新約圣經中的四大福音書之一《馬太福音》。

在我看來,郭守先就像那個坐在稅關上的馬太。不管有多少人不理解這種“為國苦心聚財”的工作,只要他自己的生活不會因而受損,他就會像常人一樣一如既往地做下去。直到有一天他聽到一種呼喚,這呼喚來自與青藏高原同一板塊的西方。這呼喚聲從表面上看是突然聽到的,實際上從早年的湟水河畔“追念魯翁”到縣市局辦公室從事幕僚工作,一直到省局籌辦稅報,從沒有一刻在他的耳畔止息。更重要的是,如果聽從了這呼喚,他從此將與他的實生活分離。但不分離又能怎樣呢?他知道,這是他的宿命,無以逃避。

這就是基督教文明孕育出的現代價值觀念體系。它可以視為一種聲音、一種呼喚、一種來自穹蒼深處的永恒光照。

在我的印象中,西北作家普遍豪情滿懷,血氣充盈,但多數停留在鄉土的、民俗的、民族的宏大敘事中,普遍缺少現代性的視野、胸懷和思想。郭守先從一個基層稅吏的位置上出發,擴展到西方從蘇格拉底以來的現代自由、民主體系,旁征博引,大辯無礙,在西北不說是鳳毛麟角,至少也是極為罕見的。

收在本集中的文字,文體介乎隨筆與論文之間,思想不出歐美普世的價值體系之外,一以貫之的是對現代性價值的持守與追求。從語言錘煉到文體演變,從觀念革新到生活實踐,都有很精辟的論述。尤其是對現代性的語言錘煉有很獨到的見解,發人深省。(狄馬《稅吏“馬太”及其高地“福音”》節選)

小時候經常在深山大溝放羊,自然界的辯證法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好比樹,一棵大樹如果生長在深溝底,站在高山上去看,倒好像是若有若無的一株小草;但是,倘若一株不大的草或其他什么不起眼的灌木,被植于高山之巔,站在溝底看上去,反而顯得很大,簡直可謂大樹了。當前中國文學批評界的情況,正如同這樹。名字很響亮的多數批評家,端詳其文字紋理,其實不過一些文學史常識而已,然而,一些名姓并不顯赫者,若靜下心來追究其批評價值世界,著實讓人震驚不小。特別是在西部,在西部的西北,在西北的青海,讀青年批評家郭守先的批評,情況正如同大樹生在了深溝底,給人以強烈反差……

郭守先啟蒙現代性批評話語體系:1.清晰地勾勒了作為地域的青海人文現狀。概括說,重傳統而輕現代文化、重審美而輕現代性思想、重歷史鉤沉而輕當下人的處境眷顧。2.深入地分析了文化傳統主義產生的語境原因。有青海前文本的因襲,也有歷史慣性,亦有文學傳統因素。但表露出來的結果一再證明,普遍面臨個體精神張揚到一定時候,特別是當遭遇今天城鎮化的現實后,無力向前走,反而傾向于回到“回不去”的過去神秘文化的趨勢。這一點,在西部尤其突出,向后找歸宿,大家便找到了孔子、老子、莊子,甚至找到了封建迷信和少數民族秘籍文化,聊以自慰。3.精準地提出了在西北重建啟蒙現代性思想的意義。具體表現在,農耕文化的慣性還很重,現代城市文化還很不發達,人的主體意識覺醒程度還很不高。這里面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或者“人畜合一”等思想,其實是泰勒和布留爾在人類民俗學中提出的主客體“互滲律”,而不是自覺反抗僵化、一元、中心威權的自覺意義上的現代文化和現代意義上的主體性自覺。

經過這樣一番總體性論述,郭守先的文學批評,實則變成了文化批評。又由于他的視野一直在普遍的社會現實層面,所以他的批評最終接近了文化現代性批評視野——顯而易見,這是一種思想論述的路徑,而不是具體學科規定性的專業技術例行作業。在多數西北批評還停留在鄉土的、民間民俗文化的和少數民族知識的轉譯與謄寫之時,或還停留在以個人修行的名義換取普遍性信仰、替代價值錯位而來的古代社會具體道德倫理文化的時候,郭守先的眼光已經盯在了現代社會、現代文化和現代文學如何自覺的高度,這不啻為西北文學批評界的一道耀眼光芒。(牛學智《西北文學批評的一道耀眼光芒》節選)

在青海文壇,郭守先的思想隨筆和文學評論有著不可小覷的意義。他的文字潑辣、率性,有著強勁的沖擊力和震撼力。每每閱讀他的那些爽利明快的文字,都會生發許多聯想,會想起《皇帝的新裝》中的那個童言無忌的小男孩,會想到魯迅筆下那個毅然向無物之陣舉起投槍的戰士,這種無機心俗慮,竭力撕開因襲慣性帷幕,刺破矯飾謊言偽裝的言說姿態,在文風偏重于溫和穩健的青海評論界,確乎顯示了一種特立獨行的品質。

繼《士人脈象》之后,近期,郭守先又推出了文論專著《劍膽詩魂——銳語寫作的倡導與實踐》,如果說前者是他秉承知識者的獨立精神、恪守現代性啟蒙立場,對當下文壇和青海本土作家鞭辟入里的個案剖析,那么,后者則試圖對當今文壇的整體景觀進行描述,挖掘其“鋒消銳損”現象產生的根源,進而提倡銳語寫作以糾其弊,呼喚建構理性與良知兼具的公民表達和公共書寫方式,可以說,此書的寫作是將郭守先本人的批評觀念與實踐體系化、理論化的積極嘗試。

《劍膽詩魂》一書的關鍵詞即“銳語寫作”,實質為“倡導以真情、真知、真誠為根本的寫作”,這里體現了三個維度的含義,一是言說的方式,直言不諱,拒絕曲言隱語;二是言說的態度,真摯懇切,公正守誠;三是言說的動機,去偽存真,直抵本相。“銳語寫作”的核心是強調知識分子的言說介入、參與社會歷史進程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其精神底色依然是郭守先一貫堅持的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意識。在公共知識分子的價值一再遭遇質疑的當下語境,能不易其志,砥礪而行,無疑是一種孤獨卻又執著的堅守。

郭守先用“六經注我”的方式成就《劍膽詩魂》,全書旁征博引,古今中外豐富的文化元素融匯其中,目的不在考鏡源流、辨章學術,而是強化說明直言不諱、直指人心的寫作脈息不斷、源遠流長,是用古往今來的經驗證明“銳語”存在的意義。郭守先不屑于通過推導,建立一個由概念到概念的嚴密邏輯結構以增強所謂的學理性,他更愿意在吸納人類文明成果的同時,將自己的思考與情感進行一次淋漓酣暢的表達。尼采有言:一切文字中,尤愛鮮血寫成的文字!我相信,郭守先對這句話,一定心有戚戚然。

我曾給《士人脈象》寫的評論中,說到任何“批判的武器”都有其局限性,將它揮向所有對象時,難免有誤傷的可能,另外,知識者在“我啟你蒙”的同時,更需不斷進行自我啟蒙,這不僅是對郭守先的提醒,而且也是對我自己的警示。(劉曉林《《劍膽詩魂》閱讀隨想)

守先的這本書是一本比較純粹的文學理論書。首先是其論點明確,旗幟鮮明地樹起了“銳語寫作”的文學理論大旗,并作了全面的理論建構——凹凸銳隱分類。其次是論據充分,作者列舉了當代文壇存在的并且讀者耳熟能詳的作者、作品遠離生活、遠離社會、遠離批評的種種現象,表達了自己的深深憂慮;另一方面則從古今中外文壇和讀者對作家、作品使命要求的旁征博引和論述中,堅持了“文以載道”的最根本的目標和價值評判標準,獨創性地提出了“人貴真文亦貴真”的寫作觀。再次是論證嚴密,邏輯自洽。作者無論是破舊還是立新,都建立在廣泛周密的調查和一步一步掃除各種顧慮和對可行性的論證之上,使人不能不信服作者的理論和道德勇氣……

在很多人的認識中一直存在著一種誤區,即一個時期往往會隨著一個標志性的事件甚至儀式而宣告結束,從而進入一個新時期:“時間開始了”。其實,這是只看到了歷史的階段性而沒有看到歷史的曲折和延續性。許多觀念和行為并不會因為改朝換代而發生一刀切的變化,它還會以種種形式改頭換面出現。有這么一句話,人不會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其實是說地理上的河流因為時空的變化而不可能兩次進入。但在觀念和行為上,卻完全有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黑格爾和馬克思都說過,巨大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經常兩度出現。李澤厚先生也說:“中國近百年來的許多規律、因素、傳統、力量等等,直到今天還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意識形態方面。”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奢望在所有社會、政治、經濟的問題上“畢其功于一役”。以五四運動而論,當代歷史學家、思想家就認為:“救亡壓倒了啟蒙”,其歷史任務并沒有完成。

我認為這正是我的聯想之所在,也是守先兄面對“文學近一二十年里在商業化、娛樂化的坡道里急速下滑”的局面,為了“聚攏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提煉和升華社會價值觀”,而窮兀兀之年,以“六經注我”的毅力,發奮著述,高聲呼喚的動力和目的之所在。(曹欽白《還是新文化運動,還是文學革命,還是魯迅的傲骨和精神》節選)

郭守先的《劍膽詩魂》使我想起“禁忌”這個詞。有人的地方就有禁忌,可是漢語言文學禁忌尤甚。古人老早就學會了享用禁忌,那些禁忌來自方術、各色崇拜、圈子、師承、威權等。我們的語言中有許多不可觸及的東西,由是,初學者都能迅速建立他們與物之間的寄情關系。尤其是詩歌,把“喻”“象”搞得淋漓盡致,也把風月搞得冠冕堂皇。而求真較真的藝術及其批評一向孱弱。如今,對“禁忌”的享受更是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根本不需要禁忌時,詩壇會內生禁忌——圍繞刊物的禁忌、圈子內的禁忌等等。“寫什么”“怎么寫”“求真還是造假”之類的基本問題,許多寫家批評家基本上不認真考量。所以,《劍膽詩魂》難能可貴——突破自己,突破圈子,突出重圍,才會有這樣的文字。另外,我注意到《劍膽詩魂》從古人那兒即找到了劍膽的例證,也找到不少詩魂的例證。看來,我們的詩歌傳統中其實不乏勇氣。近代以來的劍膽詩魂也不少,當代也有,據我有限的閱讀,當代漢語言文學中不乏自由的靈魂。也許當代詩歌藝術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涵蓋了郭守先所追求的東西。所以,對《劍膽詩魂》“寫什么”的探討,我贊成;對其“怎么寫”的方法論,我保留意見,我們不能因為方法論不同而懷疑不同類型的詩人的真誠。(王建民《<劍膽詩魂>讀后遐思》)

批評文章,古已有之,文非一體,學有不至,鮮能備善,因此,要較其短長,開啟后學,理論批評在文化場域中實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批評文藝,攬其大端,有兩點非常重要,其一,就是讓那些已經具備了獨特的文學價值,但其創作本身的意義尚未彰顯出來的作品,通過批評者的解讀闡釋,讓其充分敞開,創作本身的意義昭示于世;其二,就是通過對文學創作現象和時代精神的深入把握,指示精神自新之路,引領創作。郭君文章,有具體作家作品的文本細讀,有時代及地域精神的通覽反思,準確把握了批評之精神。其中許多篇章快言直語,直指當下文學、文化、文壇種種弊端,深挖頑劣的民族劣根性,標榜“獨立”的人格和作家的精神擔當,凸顯著一個批評者的良知。

出于對文學本身的敬仰,他對文學創作的精神擔當有著苛刻的要求,對一個時代文學的“意義”和“作用”有很高的期待,這種期待與要求,在其面對作家作品時,往往變成尖利的“銳語”“酷評”,不避尊者諱,不領熟人情,以自己古今中外的知識儲備,詳加解析,層層解剖,直指要害……其中能感受到“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中暗暗承襲著的那種直面現實、守護人文理想、充滿質疑能力、崇尚獨立思考的精神。這些文章中,作者長年的詩歌寫作經驗所帶來的一種形象化論述風格使其區別于諸多學院作者的論文的枯燥干癟,可讀性強,形象生動,許多段落妙語橫生,許多文章精彩紛呈,這類文章往往出語潑辣,立論新銳,自有一種“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的風神在。(阿甲《何種啟蒙?什么樣的現代性?》節選)

這不是一本偶然的心血來潮的涂抹,它浸透了作者經久的思考,也串聯了五年光陰篳路藍縷的資料搜集和歷史稽考。這是一本對文人作家詩人為標靶的拷問之書,即對新中國大半個世紀文學演變的蹉跎之路進行了一番細致的回顧,痛陳弊病,繼而以公民寫作為民族的陽剛精神招魂,在乍暖還寒的季節它顯得彌足可貴……

關于這本書,就我目力所及其價值彰顯在多個方面:

一是對盤桓文化界已久的形式主義的文學分類之說做出了匡正,窮就東西文獻旁征博引相互奧援,引領讀者走出意識形態的籬笆,既是對文學分類從更高的精神氣象層面上的重新設定,更是在對古代“文以載道”傳統歸納和對西方人文精神汲引的基礎上,對公民寫作的焦灼呼喚,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二是直視文學圈子內的陰盛陽虛之弊,進而詳加審視我們民族的精神缺憾和文化痼疾,開出了一劑正文救弊的文化處方。

其三是作者想撰寫本書的原意本來就不著眼于純粹的文藝事功,在本書中作者重新審視和肯定文學在社會變革中可能發揮的積極而巨大的作用,以求真和知而后行這兩大要義總懾串聯,既要正文救文學之弊,更要向施政的頂層設計諫言,白面書生,有此襟抱,非惟不俗,亦堪稱雄烈……

在文筆上,這本書具有隨筆與學院體雜糅的特征,鮮活潑辣的文風,既不同于學院派的新八股,也絕別于小雅人風花雪月的低吟淺唱,與作者以往的隨筆評論一樣,本書十二章三十六節的文辭在宏大的架構中葆有著地火般的激情。

社會的鼎革自文始,自政開,自法成。這是浸透了古賢西哲頸項鮮血的歷史經驗,也是中國一百年來陷入極權魔咒的現實教訓。(謝彭臻《一聲公民寫作的振臂呼號》節選)

目錄

德不孤,必有鄰【代序】…………狄馬、劉曉林、曹欽白、王建民、謝彭臻等

高地文心(前言)

第一章鋒消銳損:中國當代文學評估

第一節話說垃圾論與死亡說

第二節高度、低度論與高原說

第三節鈍化之論與文學癥候

第二章立言何隱:銳語的發現與實踐

第一節來自人生的體悟與命名

第二節生命冊中無法改寫的追求

第三節時代呼喚新的文學倫理

第三章說破為淺:論作家的裝神弄鬼

第一節文場另一種裝神弄鬼

第二節形式主義文論的誤導

第三節對形式主義文學的匡正

第四章政濁文詭:政統規訓下的文統

第一節政無膏潤形于篇章矣

第二節政統對文統的威逼利誘

第三節迎合與獨立關乎文學命運

第五章隱語寫作:沉默并詩意地活著

第一節沉默依然是東方的故事

第二節文化修辭主導下的沉默

第三節面對現實的艱難抉擇

第六章銳語寫作:人貴真文亦貴真

第一節為善與求真孰輕孰重

第二節理貴存真求直道

第三節建設求真文化義不容辭

第七章文變體破:眾論紛紜說文象

第一節文體破碎、詩體昌盛

第二節學院體制派的文體命名

第三節網絡江湖派的文體命名

第八章凸凹分類:一陰一陽之謂道

第一節陰陽理念與凸凹分類

第二節銳隱體勢的探源與芻議

第三節凸凹銳隱分類的意義

第九章文化民主:率領文字回歸現實

第一節鼓天下之動存乎辭

第二節告別革命之后怎么辦?

第三節恢復語言參與社會的能力

第十章正文救弊:以權利制衡權力

第一節推進政改的新構想

第二節憲政是以文干政的基石

第三節以道抗勢的文士理想

第十一章怒其不諍:用舌頭(筆頭)檢驗真理

第一節爭論的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二節“論理”的“文治”架構

第三節明爭及文學的爭論原則

第十二章哀其不行:國寶與國器何在?

第一節知識人無法厘清的邊界

第二節知易行難與文場病象

第三節從知識的人到行動的人



作者簡介:

郭守先,中間代詩人、高大陸批評者、體制內思想者。著有詩集《天堂之外》、文集《稅旅人文》、評論集《士人脈象》、隨筆集《魯院日記》等。作品入選《新中國建立60周年青海文學作品選》《青海文學十年(2009-2018)精選》《改革開放四十年青海日報“江河源”文存》《青海當代文藝評論集》《第六屆中國文聯中青年文藝評論家高級研修班論文集》等,創作簡歷收入鄉土教材、《青海文藝家傳略》等。

微信聯系:gsx1007199505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立場,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不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給予任何擔保、暗示和承諾,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內容影響到您的合法權益(內容、圖片等),請及時聯系華文作家網_作家報,我們會及時刪除處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