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舊址
近些年,紅色文化、紅色旅游漸漸興起,膠東紅色文化建設更是備受重視。膠東紅色文化建設對于擴大紅色文化影響,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優秀文化遺產,提升城市品位和綜合實力,都有重大意義和積極的推動作用。
革命文物是中國共產黨在膠東地區創建、發展和領導革命斗爭的記錄和見證,是膠東革命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總結提煉膠東紅色文化內涵、打造革命教育基地的重要基礎。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的“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舊址”就是紅色文化中較具代表性的革命文物。
革命文物是中國共產黨在膠東地區創建、發展和領導革命斗爭的記錄和見證,是膠東革命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總結提煉膠東紅色文化內涵、打造革命教育基地的重要基礎。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的“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舊址”就是紅色文化中較具代表性的革命文物。

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舊址位于棲霞市桃村鎮荊子埠子埠村東南方,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積2981平方米,東西面闊62.5米,南北進深47.7米。前后兩進院落,每進院落建有正房及東西廂,成獨立的四合院。四周以圍墻閉合,全部建筑皆為硬山實脊,紅瓦覆頂。舊址西南方為當時的操場。1939年8月,膠東魯迅藝術學校在此建立;1940年4月,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第一大隊,由賈若瑜、廖海光率領來到膠東,與膠東抗日軍政干校合并,組成該校。后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改為山東抗日軍政大學,賈若瑜任校長,廖海光任政委;1945年8月,膠東文協在此成立,下設勝利劇團,馬少波任團長;上世紀五十年代,荊子埠完小在此建立,后改成荊子埠村小學;上世紀八十年代,對原址建筑進行了翻新,成現今規模。
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的校風,學員以膠東抗日部隊抽調的干部為主,并招收從各地到抗日根據地的知識青年,學習內容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知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民運工作、游擊戰、中國歷史等,先后培養了數千名干部奔赴抗日斗爭第一線,由于當時處于敵后游擊環境,學校流動性大,組織變動頻繁,參加戰斗成為辦學的突出特點。1945年停辦。操場至今保持原狀,西周以矮墻圍合,操場正中長有一棵百余年的銀杏樹,至今郁郁蔥蔥,長勢茂盛。2005年賈若瑜到此地來,激動地說:“完全與過去一模一樣,許世友司令經常來,在操場上向師生講話”。 1997年,馬少波到此地看望,激動地說:“我住的小廂房還這么好,我在這里寫了很多劇本。”
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的校風,學員以膠東抗日部隊抽調的干部為主,并招收從各地到抗日根據地的知識青年,學習內容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知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民運工作、游擊戰、中國歷史等,先后培養了數千名干部奔赴抗日斗爭第一線,由于當時處于敵后游擊環境,學校流動性大,組織變動頻繁,參加戰斗成為辦學的突出特點。1945年停辦。操場至今保持原狀,西周以矮墻圍合,操場正中長有一棵百余年的銀杏樹,至今郁郁蔥蔥,長勢茂盛。2005年賈若瑜到此地來,激動地說:“完全與過去一模一樣,許世友司令經常來,在操場上向師生講話”。 1997年,馬少波到此地看望,激動地說:“我住的小廂房還這么好,我在這里寫了很多劇本。”
■更多精彩請掃下方二維碼,或微信搜索我們的公眾號ID:
zuojiabao1985 【微信投稿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