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新疆的作家劉亮程,書寫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村莊;來自泉州的作家蔡崇達,記錄下閩南小城的風物人情。從他們的書寫中,讀者既能感受到他鄉的新鮮經驗,又能從中品讀出心靈相通的情感,共同回望、認識每個人的故鄉與來處。
近日,新疆作家協會主席劉亮程、“讀懂中國”文學院執行院長蔡崇達作客廣州灣區書屋,以“我們都背負著家鄉,在世間流浪”為主題展開對談,共話家鄉與創作經驗。
家鄉既是“包袱”也是財富
來到灣區書屋時,劉亮程留意到池塘中長著一叢蒲秧,在廣州還能看到無比熟悉的植物時,讓他感覺“就像遇到一位故人”。
談及“家鄉”,劉亮程認為,每個人的家鄉都很小,因而給我們留下了具體、深刻的印象:“你可以把家鄉的一草一木,甚至房頂的那顆星星,都記得清清楚楚。”同時,家鄉也是“種子”一般的存在,是被我們帶到異鄉之后,再逐漸長大。當生命到一定年齡后,家鄉的重量反而慢慢回到心上。他談到,當我們離開家鄉、行走世間的時候,往往背負著一個時隱時現、時有時無的“包袱”,這個“包袱”既是負擔,也是財富,它就是“家鄉”。
在泉州長大的蔡崇達也有相似的感受。在他五六歲時,曾參與過家族祠堂的一次六十年大祭,遍布世界各地的蔡姓后人都趕回老家。一時間,說英語的、說馬來語的、說中文的族人齊聚一堂,“仿佛一個祠堂里容納了整個世界”。
這讓蔡崇達深刻感受到,生命就像一條不斷流動、支脈寬廣的河流,而自己的生命在其中,既有來處,也有去處。
回望家鄉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許多人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常常對遠方有著強烈的向往。蔡崇達認為,那是個體探索自我的邊界感、可能性的體現。“當我們試著探索出自我的可能性后,會逐漸意識到,只有越知道自己的來處,才能越篤定自己的去處。”他說,開始回望、尋找家鄉,這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少年時期,劉亮程就通過聽講《三國演義》等名著的方式,實現了精神層面的“離鄉”。當他開始用文字書寫家鄉時,他又實現了精神層面的“回鄉”。他坦言,當他創作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時,突然覺得自己的生命又重新開始、在歲月中老去的人又重新年輕了。“像我這樣的人,如果不通過寫作,人生可能就剩下對漫長而苦難的童年回憶了。”他說。
(程景偉 朱英豪)